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30 lines (691 loc) · 35 KB

binary_tre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30 lines (691 loc) · 35 KB

二叉树

知识点

二叉树遍历

  • 先序遍历:首先访问,再先序遍历左(右)子树,最后先序遍历右(左)子树。
  • 中序遍历:首先中序遍历左(右)子树,再访问,最后中序遍历右(左)子树。
  • 后序遍历:首先后序遍历左(右)子树,再后序遍历右(左)子树,最后访问

注意点

  • 以根访问顺序决定是什么遍历
  • 左子树都是优先右子树

递归模板

  • 递归实现二叉树遍历非常简单,不同顺序区别仅在于访问父结点顺序

二叉树的每个节点由键 key、值 value 与左右子树 left/right 组成,这里我们把节点声明为一个泛型结构。

use std::rc::Rc;
use std::cell::RefCell;

// 定义二叉树节点结构体
#[derive(Debug, PartialEq, Eq)]
pub struct TreeNode {
    pub val: i32,
    pub lef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pub righ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 访问节点的函数,这里仅仅是打印节点值
fn visit(node: &TreeNode) {
    println!("{}", node.val);
}

// 前序遍历
fn preorder_rec(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if let Some(node) = root {
        let node = node.borrow();
        visit(&node); // 访问当前节点
        preorder_rec(node.left.clone()); // 递归遍历左子树
        preorder_rec(node.right.clone()); // 递归遍历右子树
    }
}

// 中序遍历
fn inorder_rec(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if let Some(node) = root {
        let node = node.borrow();
        inorder_rec(node.left.clone()); // 递归遍历左子树
        visit(&node); // 访问当前节点
        inorder_rec(node.right.clone()); // 递归遍历右子树
    }
}

// 后序遍历
fn postorder_rec(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if let Some(node) = root {
        let node = node.borrow();
        postorder_rec(node.left.clone()); // 递归遍历左子树
        postorder_rec(node.right.clone()); // 递归遍历右子树
        visit(&node); // 访问当前节点
    }
}
  • 本质上是图的 DFS 的一个特例,因此可以用栈来实现
use std::rc::Rc;
use std::cell::RefCell;

impl Solution {
    // 前序遍历的迭代实现
    pub fn preorder_traversal(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Vec<i32> {
        let mut ans = Vec::new(); // 用于存放遍历结果
        let mut stack = vec![root]; // 栈用于存放接下来需要访问的节点

        // 当栈不为空时,循环继续
        while let Some(node_option) = stack.pop() {
            // if let检查node_option是否包含一个值。如果是,它会将这个值绑定到node_ref变量,并执行if块中的代码。
            if let Some(node_ref) = node_option {
                let node = node_ref.borrow(); // 获取节点的不可变引用
                ans.push(node.val); // 访问当前节点
                // 如果有右子树,先压入右子树(保证左子树先处理)
                if node.right.is_some() {
                    stack.push(node.right.clone());
                }
                // 如果有左子树,再压入左子树
                if node.left.is_some() {
                    stack.push(node.left.clone());
                }
            }
        }
        ans
    }
}

使用Option<Rc<RefCell<TreeNode>>>处理节点的所有权和可变性,确保在遍历过程中能够安全、有效地访问和修改树结构。

我们没有使用.take()来移除节点的所有权,因为这样做会改变原始树的结构。相反,我们使用.clone()来复制Option内部的Rc指针,这样就可以保持原始树不变,同时避免了使用borrow_mut造成的潜在可变借用冲突。

impl Solution {
    // 中序遍历的迭代实现
    pub fn inorder_traversal(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Vec<i32> {
        let mut s = Vec::new(); // 栈用于存放接下来需要访问的节点
        let mut inorder = Vec::new(); // 用于存放遍历结果
        let mut node = root; // 当前访问的节点

        // 当栈不为空或者当前节点不为空时,循环继续
        // 从栈中弹出一个节点时,必须首先确保它的所有左子树都已经被访问过了。
        while s.len() > 0 || node.is_some() {
            if let Some(node_ref) = node {
                s.push(node_ref.clone()); // 将当前节点压入栈中
                node = node_ref.borrow().left.clone(); // 移动到左子树
            } else {
                node = s.pop(); // 从栈中取出下一个节点
                if let Some(node_ref) = node {
                    let node_borrowed = node_ref.borrow();
                    inorder.push(node_borrowed.val); // 访问当前节点
                    node = node_borrowed.right.clone(); // 移动到右子树
                }
            }
        }

        inorder
    }
}
impl Solution {
    // 后序遍历的迭代实现
    pub fn postorder_traversal(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Vec<i32> {
        let mut ans = Vec::new(); // 用于存放遍历结果
        let mut stack = Vec::new(); // 栈用于存放节点
        let (mut node, mut last_visit) = (root.clone(), None);

        while stack.len() > 0 || node.is_some() {
            while let Some(node_ref) = node {
                stack.push(node_ref.clone());
                node = node_ref.borrow().left.clone();
            }
            // 查看栈顶节点而不弹出
            let node_ref = stack.last().unwrap().clone();
            let node_borrowed = node_ref.borrow();
            // 如果右子树存在且未被访问,或者没有右子树,访问当前节点
            if node_borrowed.right.is_none() || Some(node_borrowed.right.as_ref().unwrap().clone()) == last_visit {
                ans.push(node_borrowed.val);
                last_visit = stack.pop();
                node = None; // 避免再次进入左子树的循环
            } else {
                node = node_borrowed.right.clone();
            }
        }
        ans
    }
}

注意点

  • 进入左子树:
    • 使用while let循环沿左子树深入,将途径的每个节点推入栈中,直到遇到空节点。
  • 访问节点的条件:
    • 从栈中查看顶部节点(peek),但不立即弹出,以便确定是否可以访问该节点或需转向右子树。
    • 判断是否可以访问当前节点(即是否已经访问了该节点的右子树),依赖于最近一次访问的节点(last_visit)。
  • 处理.as_ref().unwrap():
    • .as_ref()Option<Rc<RefCell<TreeNode>>>转换为Option<&Rc<RefCell<TreeNode>>>,使其可以被借用而不是获取所有权。
    • .unwrap()尝试从Option类型中取出值。如果是Some,返回内部值;如果是None,则会导致 panic。这里使用.unwrap(),因为通过逻辑保证了此处Option不会是None
  • 访问和转移逻辑:
    • 如果当前节点的右子树为None或最近访问的节点是当前节点的右子树,则访问当前节点,并将其从栈中移除。
    • 访问节点后,将last_visit更新为当前节点,以指示最近访问过此节点。
    • 如果当前节点的右子树存在且未被访问,则将当前节点更新为其右子树,准备下一轮遍历。
  • 注意点:
    • 通过clone()复制Rc指针,以在不转移所有权的情况下共享访问。这是管理树结构中节点的常见 Rust 做法。

DFS 深度搜索-从下向上(分治法)

impl Solution {
    // 前序遍历的递归实现
    pub fn preorder_traversal(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Vec<i32> {
        // 检查根节点是否为空
        if let Some(node_ref) = root {
            let node = node_ref.borrow();
            let val = node.val; // 访问当前节点
            let left_result = Self::preorder_traversal(node.left.clone()); // 递归遍历左子树
            let right_result = Self::preorder_traversal(node.right.clone()); // 递归遍历右子树

            // 将当前节点的值与左右子树的遍历结果合并
            std::iter::once(val).chain(left_result.into_iter()).chain(right_result.into_iter()).collect()
        } else {
            Vec::new() // 如果根节点为空,返回空向量
        }
    }
}

注意点:

DFS 深度搜索(从上到下) 和分治法区别:前者一般将最终结果通过指针参数传入,后者一般递归返回结果最后合并

impl Solution {
    // 层次遍历的实现
    pub fn level_order(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Vec<Vec<i32>> {
        let mut levels = Vec::new(); // 存储最终的层序遍历结果
        if root.is_none() {
            // 如果根节点为空,则直接返回空的结果集
            return levels;
        }

        let mut bfs = VecDeque::new(); // 使用VecDeque作为BFS的队列
        bfs.push_back(root.unwrap()); // 将根节点加入队列

        // 当队列不为空时,继续遍历
        while bfs.len() > 0 {
            let level_size = bfs.len(); // 记录当前层的节点数
            let mut current_level = Vec::new(); // 用于存储当前层的节点值

            for _ in 0..level_size {
                // 对当前层的每个节点进行遍历
                let node = bfs.pop_front().unwrap(); // 从队列中取出节点
                let node_borrowed = node.borrow(); // 借用节点,访问其值和子节点
                current_level.push(node_borrowed.val); // 将节点值加入当前层结果集

                // 如果左子节点存在,则加入队列等待后续遍历
                if let Some(left) = node_borrowed.left.clone() {
                    bfs.push_back(left);
                }
                // 如果右子节点存在,同样加入队列
                if let Some(right) = node_borrowed.right.clone() {
                    bfs.push_back(right);
                }
            }

            // 将当前层的结果加入到最终结果集中
            levels.push(current_level);
        }
        levels // 返回层序遍历的结果
    }
}

分治法应用

先分别处理局部,再合并结果

适用场景

  • 快速排序
  • 归并排序
  • 二叉树相关问题

分治法模板

  • 递归返回条件
  • 分段处理
  • 合并结果

常见题目示例

给定一个二叉树,找出其最大深度。

  • 思路 1:分治法
impl Solution {
    // 计算二叉树的最大深度
    pub fn max_depth(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i32 {
        match root {
            // 如果当前节点为空,返回深度为0
            None => 0,
            // 如果当前节点非空
            Some(node) => {
                // 递归计算左子树的最大深度
                let left_depth = Solution::max_depth(node.borrow().left.clone());
                // 递归计算右子树的最大深度
                let right_depth = Solution::max_depth(node.borrow().right.clone());
                // 当前节点的深度为左右子树深度的最大值加1
                1 + std::cmp::max(left_depth, right_depth)
            },
        }
    }
}

通过std::cmp::max(left_depth, right_depth)来比较左右子树的深度并取较大值。

  • 思路 2:层序遍历
impl Solution {
    // 计算二叉树的最大深度
    pub fn max_depth(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i32 {
        if root.is_none() {
            // 如果根节点为空,深度为0
            return 0;
        }

        let mut bfs = VecDeque::new(); // 使用VecDeque作为队列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bfs.push_back(root.unwrap()); // 将根节点加入队列
        let mut depth = 0; // 初始化深度为0

        while bfs.len() > 0 {
            // 开始新的一层,深度加1
            depth += 1;
            let level_size = bfs.len(); // 当前层的节点数量

            for _ in 0..level_size {
                // 遍历当前层的每个节点
                let node = bfs.pop_front().unwrap();
                let node_borrowed = node.borrow();

                // 如果左子节点存在,加入队列
                if let Some(left) = node_borrowed.left.clone() {
                    bfs.push_back(left);
                }
                // 如果右子节点存在,加入队列
                if let Some(right) = node_borrowed.right.clone() {
                    bfs.push_back(right);
                }
            }
        }

        depth // 返回树的最大深度
    }
}

给定一个二叉树,判断它是否是高度平衡的二叉树。

  • 思路 1:分治法,左边平衡 && 右边平衡 && 左右两边高度 <= 1,
impl Solution {
    // 检查二叉树是否平衡
    pub fn is_balanced(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bool {
        // 定义一个辅助函数来计算树的深度,同时判断是否平衡
        fn depth(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i32, bool) {
            match root {
                None => (0, true),
                Some(node) => {
                    let node_ref = node.borrow();
                    // 递归地计算左子树的深度和是否平衡
                    let (dl, bl) = depth(node_ref.left.clone());
                    // 递归地计算右子树的深度和是否平衡
                    let (dr, br) = depth(node_ref.right.clone());

                    // 当前树的深度为左右子树深度的最大值加1
                    let depth = std::cmp::max(dl, dr) + 1;
                    // 当前树是否平衡取决于左右子树是否都平衡,以及左右子树的深度差是否不超过1
                    let balanced = bl && br && (dl - dr).abs() < 2;

                    (depth, balanced)
                }
            }
        }

        // 使用辅助函数计算根节点的深度和是否平衡
        let (_, is_balanced) = depth(root);
        // 返回整棵树是否平衡
        is_balanced
    }
}

Leetcode 一个相当精妙的解法Tab Liu

自底向上的递归解法。通过递归地计算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高度,我们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判断子树是否平衡。若任一子树不平衡,即其高度差超过 1,函数立即返回-1,标识不平衡,从而避免进一步无谓的计算。

use std::rc::Rc;
use std::cell::RefCell;
impl Solution {
    fn heigh(node: Rc<RefCell<TreeNode>>) -> i32 {
        // 如果节点为叶子节点,返回高度1
        if node.borrow().left.is_none() && node.borrow().right.is_none() {
            return 1;
        }

        // 递归计算左子树的高度,如果左子树不平衡,则直接返回-1
        let l = if let Some(left) = &node.borrow().left {
            Self::heigh(left.clone())
        } else {
            0 // 如果左子节点不存在,高度为0
        };
        if l == -1 { // 如果左子树不平衡,提前结束
            return -1;
        }

        // 递归计算右子树的高度,同样,如果右子树不平衡,则直接返回-1
        let r = if let Some(right) = &node.borrow().right {
            Self::heigh(Rc::clone(right))
        } else {
            0 // 如果右子节点不存在,高度为0
        };
        if r == -1 { // 如果右子树不平衡,提前结束
            return -1;
        }

        // 检查当前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如果大于1,说明不平衡,返回-1
        if (l - r).abs() > 1 {
            return -1;
        }

        // 如果当前节点平衡,返回当前节点的高度,即左右子树高度的最大值加1
        l.max(r) + 1
    }

    // 检查二叉树是否平衡的公开接口
    pub fn is_balanced(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bool {
        match root {
            Some(node) => Solution::heigh(node) != -1, // 如果高度不为-1,则树平衡
            None => true, // 空树默认为平衡
        }
    }
}

给定一个非空二叉树,返回其最大路径和。

  • 思路:分治法。最大路径的可能情况:左子树的最大路径,右子树的最大路径,或通过根结点的最大路径。其中通过根结点的最大路径值等于以左子树根结点为端点的最大路径值加以右子树根结点为端点的最大路径值再加上根结点值,这里还要考虑有负值的情况即负值路径需要丢弃不取。
use std::rc::Rc;
use std::cell::RefCell;
use std::cmp::max;
impl Solution {
    pub fn max_path_sum(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i32 {
        // 值-2147483648 是 i32 类型可以表示的最小整数值
        let mut max_sum = -2147483648;

        // dfs函数递归地计算每个节点作为路径终点的最大路径和,并更新全局最大路径和
        fn dfs(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max_sum: &mut i32) -> i32 {
            match root {
                // 如果当前节点存在
                Some(node) => {
                    let node = node.borrow(); // 获取当前节点的借用
                    let val = node.val; // 当前节点的值

                    // 递归计算左子树的最大路径和,如果为负则取0(即不包括该子树)
                    let left_max = max(0, dfs(&node.left, max_sum));
                    // 递归计算右子树的最大路径和,同样,如果为负则取0
                    let right_max = max(0, dfs(&node.right, max_sum));

                    // 更新全局最大路径和:考虑通过当前节点连接左右子树的路径和
                    *max_sum = max(*max_sum, val + left_max + right_max);

                    // 返回以当前节点为终点的最大路径和给父节点
                    val + max(left_max, right_max)
                },
                // 如果当前节点不存在,返回0,表示没有路径贡献
                None => 0,
            }
        }

        // 从根节点开始递归,计算最大路径和
        dfs(&root, &mut max_sum);
        // 返回计算得到的全局最大路径和
        max_sum
    }
}
  • 计算以每个节点为根的最大路径和,并更新一个全局的最大路径和。
  • 对于每个节点,dfs 函数计算两个重要的值:
    • 以当前节点为终点的单侧最大路径和,这用于更新父节点的路径和。
    • 包括当前节点值和左右子树的最大路径和,如果这个总和大于当前记录的 max_sum,则更新 max_sum。
  • max_sum 在递归过程中作为一个引用传递,使得每次计算得到更大的路径和时,都能实时更新全局的最大值。这种设计巧妙地避免了需要额外的全局变量或类属性来存储最大路径和的值。

给定一个二叉树, 找到该树中两个指定节点的最近公共祖先。

  • 思路:分治法,有左子树的公共祖先或者有右子树的公共祖先,就返回子树的祖先,否则返回根节点
impl Solution {
    // 解决问题的主要公开接口
    pub fn lowest_common_ancestor(
        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二叉树的根节点
        p: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第一个目标节点
        q: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第二个目标节点
    ) ->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 返回最低公共祖先节点
        // 如果当前节点为空,或者当前节点就是p或q中的一个,直接返回当前节点
        match root {
            None => None,
            Some(node) => {
                if Rc::ptr_eq(&node, &p.as_ref().unwrap()) || Rc::ptr_eq(&node, &q.as_ref().unwrap()) {
                    Some(node)
                } else {
                    // 否则,递归地在左右子树中查找p和q
                    let left = Solution::lowest_common_ancestor(node.borrow().left.clone(), p.clone(), q.clone());
                    let right = Solution::lowest_common_ancestor(node.borrow().right.clone(), p.clone(), q.clone());

                    // 如果p和q分别位于当前节点的两侧,说明当前节点就是它们的最低公共祖先
                    if left.is_some() && right.is_some() {
                        Some(node)
                    } else if left.is_some() {
                        // 如果p和q都在左子树,返回左子树的查找结果
                        left
                    } else {
                        // 如果p和q都在右子树,返回右子树的查找结果
                        right
                    }
                }
            }
        }
    }
}

这段代码实现了寻找二叉树中两个给定节点的最低公共祖先(LCA)的算法:

  • 基本情况处理:如果当前节点为空,或者当前节点是 p 或 q 中的一个,直接返回当前节点作为结果。
  • 递归搜索:在当前节点的左右子树中递归查找 p 和 q。这是通过克隆左右子节点的引用并递归调用 lowest_common_ancestor 函数实现的。

决策逻辑:

  • 如果 p 和 q 分别位于当前节点的两侧(即左右子树搜索结果均为非空),则当前节点是它们的最低公共祖先。
  • 如果 p 和 q 都在左子树或都在右子树中(即左或右子树搜索结果为非空),则返回相应子树的搜索结果。
  • 在所有其他情况下,返回 None,表示在当前分支中没有找到 p 和 q 的最低公共祖先。

BFS 层次应用

给定一个二叉树,返回其节点值的锯齿形层次遍历。Z 字形遍历

  • 思路:在 BFS 迭代模板上改用双端队列控制输出顺序
impl Solution {
    // 主函数:实现之字形层次遍历二叉树
    pub fn zigzag_level_order(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Vec<Vec<i32>> {
        let mut ans = Vec::new(); // 存储最终的遍历结果
        let mut q = Vec::new(); // 使用Vec作为队列来存储当前层的节点
        let mut reverse = false; // 标志位,用于控制遍历方向

        // 如果根节点存在,将其加入队列
        if let Some(root_node) = root {
            q.push(root_node);
        } else {
            return ans; // 如果根节点为空,则直接返回空结果
        }

        // 当队列不为空时,进行循环遍历
        while !q.is_empty() {
            let mut curr = Vec::new(); // 存储当前层的节点值
            let mut curr_q = Vec::new(); // 存储下一层的节点

            // 遍历当前层的所有节点
            for node in q.into_iter() {
                let node_ref = node.borrow(); // 获取节点的借用

                // 根据当前的遍历方向决定如何加入节点值
                if reverse {
                    // 如果是反向遍历,从前面插入节点值
                    curr.insert(0, node_ref.val);
                } else {
                    // 如果是正向遍历,从后面追加节点值
                    curr.push(node_ref.val);
                }

                // 将当前节点的左右子节点加入到下一层的队列中
                if let Some(left) = node_ref.left.as_ref() {
                    curr_q.push(left.clone());
                }
                if let Some(right) = node_ref.right.as_ref() {
                    curr_q.push(right.clone());
                }
            }

            // 将当前层的结果加入到最终结果中
            ans.push(curr);
            // 更新队列为下一层的节点,准备下一轮遍历
            q = curr_q;
            // 改变遍历方向
            reverse = !reverse;
        }

        ans // 返回最终的遍历结果
    }
}
  • 之字形遍历的核心在于交替改变每一层的遍历方向:正向时直接追加节点值至当前层结果数组的尾部,反向时从数组的前端插入节点值,以此模拟“之字形”的遍历顺序。
  1. 初始化
    • 创建结果列表ans存储每一层的节点值。
    • 创建队列q临时存放每一层的节点,以便按顺序访问它们。
    • reverse标志追踪遍历方向,开始时设为false表示从左到右。
  2. 开始遍历
    • 如果树非空,把根节点加入q开始遍历。
    • 进入循环,每次循环处理一层节点。
  3. 处理当前层
    • 创建临时列表curr存储当前层节点值。
    • 遍历q中所有节点,根据reverse标志决定添加节点值到curr的头部还是尾部。
    • 同时,把当前节点的左右子节点加入到curr_q准备下一层的遍历。
  4. 方向转换和准备下一层
    • 遍历完一层后,把curr添加到ans,表示完成这层的遍历。
    • reverse的值反转,改变下一层的遍历方向。
    • 更新qcurr_q,继续下一层的遍历。
  5. 结束遍历
    • q为空时,结束循环,说明所有层都遍历完毕。
    • 返回ans作为最终的之字形遍历结果。

二叉搜索树应用

给定一个二叉树,判断其是否是一个有效的二叉搜索树。

  • 思路 1:中序遍历后检查输出是否有序,缺点是如果不平衡无法提前返回结果
impl Solution {
    pub fn is_valid_bst(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bool {
        // 内部函数recv进行中序遍历,pre记录上一个节点的值
        fn recv(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pre: &mut [i64;1]) -> bool {
            match root {
                // 如果当前节点为空,则返回true(空树或者到达叶子节点的空子节点)
                None => true,
                Some(node) => {
                    // 先递归检查左子树
                    if !recv(node.borrow_mut().left.take(), pre) {
                        return false; // 如果左子树不满足BST条件,则整棵树不是BST
                    }
                    // 检查当前节点的值是否大于上一个节点的值
                    if node.borrow().val as i64 <= pre[0] {
                        return false; // 如果不是,返回false
                    } else {
                        // 如果是,更新pre为当前节点的值,继续遍历
                        pre[0] = node.borrow().val as i64;
                    }
                    // 最后递归检查右子树
                    recv(node.borrow_mut().right.take(), pre)    
                }
            }
        }
        // 初始化pre为[i64::MIN],以便第一个节点可以是任意值
        let mut pre = [i64::MIN];
        // 调用recv从根节点开始中序遍历
        recv(root, &mut pre)
    }
}
  • 思路 2:分治法,一个二叉树为合法的二叉搜索树当且仅当左右子树为合法二叉搜索树且根结点值大于右子树最小值小于左子树最大值。缺点是若不用迭代形式实现则无法提前返回,而迭代实现右比较复杂。
impl Solution {
    // 主函数
    pub fn is_valid_bst(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bool {
        // 调用辅助函数,以i64的最小和最大值作为初始界限
        Self::is_valid_bst_rec(&root, i64::MIN, i64::MAX)
    }

    // 辅助递归函数,检查节点是否满足BST条件
    fn is_valid_bst_rec(node: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lower: i64, upper: i64) -> bool {
        match node {
            None => true, // 空节点默认有效
            Some(n) => {
                let n = n.borrow();
                let val = n.val as i64; // 将节点值转换为i64以处理边界情况
                // 检查当前节点值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
                if val <= lower || val >= upper {
                    false
                } else {
                    // 递归检查左子树和右子树,同时更新允许的值范围
                    Self::is_valid_bst_rec(&n.left, lower, val) &&
                    Self::is_valid_bst_rec(&n.right, val, upper)
                }
            }
        }
    }
}
  • 思路 3:利用二叉搜索树的性质,根结点为左子树的右边界,右子树的左边界,使用先序遍历自顶向下更新左右子树的边界并检查是否合法,迭代版本实现简单且可以提前返回结果。
impl Solution {
    // 递归函数,检查当前节点是否满足BST的条件
    fn rec(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left: Option<i32>, right: Option<i32>) -> bool {
        match &root {
            // 如果节点为空,则认为是有效的BST
            None => true,
            Some(root) => {
                // 获取当前节点的值
                let val = root.borrow().val;
                // 检查当前节点的值是否在(left, right)的范围内
                // left.map_or(true, |x| x < val) 如果left是None,返回true;否则比较left和val
                // right.map_or(true, |x| x > val) 如果right是None,返回true;否则比较right和val
                // 递归检查左子树,更新上界为当前节点的值
                // 递归检查右子树,更新下界为当前节点的值
                left.map_or(true, |x| x < val) &&
                    right.map_or(true, |x| x > val) &&
                    Self::rec(&root.borrow().left, left, Some(val)) &&
                    Self::rec(&root.borrow().right, Some(val), right)
            }
        }
    }

    // 主函数
    pub fn is_valid_bst(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bool {
        // 调用递归函数,初始化边界为None
        Self::rec(&root, None, None)
    }
}
impl Solution {
    // 递归函数,检查当前节点是否满足BST的条件
    // lower和upper分别表示当前节点允许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范围
    pub fn helper(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lower: i64, upper: i64) -> bool {
        match root {
            // 如果节点为空,则认为是有效的BST
            None => true,
            Some(node) => {
                // 获取当前节点的值,并转换为i64类型
                let val = node.borrow().val as i64;
                // 检查当前节点的值是否在(lower, upper)的范围内
                if val <= lower || val >= upper {
                    false
                } else {
                    // 递归检查左子树,更新上界为当前节点的值
                    // 递归检查右子树,更新下界为当前节点的值
                    Solution::helper(&node.borrow().left, lower, val) &&
                    Solution::helper(&node.borrow().right, val, upper)
                }
            }
        }
    }

    // 主函数
    pub fn is_valid_bst(root: Option<Rc<RefCell<TreeNode>>>) -> bool {
        // 调用递归函数,初始化边界为i64的最小和最大值
        Solution::helper(&root, i64::min_value(), i64::max_value())
    }
}

{% hint style="info" %}

  • 第一套

    • 边界类型:使用了Option<i32>来表示节点值的上下边界。这意味着边界可以是一个具体的i32值,也可以是没有边界(None)。
    • 递归逻辑:通过leftright参数作为当前节点值的允许范围,使用Option<i32>map_or方法来比较当前节点值是否在这个范围内。map_or在这里用于对Option进行条件判断:若OptionSome,则进行比较;若为None,则认为条件满足(true)。
  • 第二套

    • 边界类型:使用了i64而不是i32来表示节点值的上下边界。这个选择允许在比较时避免可能的i32边界值问题(例如,一个节点值正好是i32::MINi32::MAX),因为BST中的节点值被强制转换为i64进行比较。
    • 递归逻辑:与第一套类似,但是由于边界值是i64类型,这里直接比较node.borrow().val as i64lowerupper。不使用Option<i32>map_or,因为lowerupper始终有具体的i64值(包括i64::min_value()i64::max_value()作为初始边界)。
  • 主要区别

    • 类型选择和边界处理:第二套解法通过使用i64类型为边界,为i32类型的节点值提供了更宽泛的比较范围,这在处理极端值时更为安全。
    • 实现细节:虽然两套解法在逻辑上几乎相同,都是通过更新左右边界来递归验证BST的性质,但第二套解法在处理边界值时更加谨慎,避免了可能的溢出或边界检查错误。
  • 综合评价 如果考虑到代码的鲁棒性,特别是在处理边界值时,第二套解法可能更为优越,因为它通过使用i64类型,巧妙地避开了i32边界值可能引起的问题。此外,第二套解法直接比较值,而不是依赖于Option<i32>的处理,可能在理解和维护上稍微直观一些。 {% endhint %}

TODO:

给定二叉搜索树(BST)的根节点和要插入树中的值,将值插入二叉搜索树。 返回插入后二叉搜索树的根节点。

  • 思路: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则找到最后一个叶子节点满足插入条件即可。但此题深挖可以涉及到如何插入并维持平衡二叉搜索树的问题,并不适合初学者。
class Solution:
    def insertIntoBST(self, root: TreeNode, val: int) -> TreeNode:

        if root is None:
            return TreeNode(val)

        node = root
        while True:
            if val > node.val:
                if node.right is None:
                    node.right = TreeNode(val)
                    return root
                else:
                    node = node.right
            else:
                if node.left is None:
                    node.left = TreeNode(val)
                    return root
                else:
                    node = node.left

总结

  • 掌握二叉树递归与非递归遍历
  • 理解 DFS 前序遍历与分治法
  • 理解 BFS 层次遍历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