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網路心得文有倖存者偏差,請謹慎服用。 每個人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條件皆有不同,所以也無法複製。
台大哲學系畢業(大概是唯一比 huli 大大厲害的地方)。第三期本來有考慮要報名,但是知道訊息的時候只剩三天,打開 Scratch 看半個小時後就打定主意報下一期。 報名前只有用 excel + VBA 寫過簡單的股市進出場模擬,可以算是零基礎。 在家全職學習,理論上可以達到課程要求的每週 40 hr。 個性可以說有點自負、好勝,對人事物的喜惡較分明。
我是覺得要「誠」。 基本上報名有兩大部分:作品與動機信。 作品部分,我當初的 Scratch 作品很粗糙,不過 CodeWars 的東西我倒是寫了大部分。 而動機信真的就是「誠」,我很認真的評估自己的客觀條件與主觀意願。客觀條件上我自己是符合求職方案,畢竟我不會排斥以 coding 作為一個職業,而且自學 VBA 是自我學習能力的小佐證。 但是在主觀意願上,我其實沒有很強列的意願。我並不是非要當前端工程師,或者說當軟體工程師。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選擇,但不是唯一。 選擇這個計畫,我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那個時候連退路我都想好了,如果沒有成功對我來說不會有太大損失。 評估完之後,我就把我自己的評估結果老實的寫在動機信中。 我記得應該在報名截止前還有一兩週就寄信了,接著就等通知。
week0 huli 準備了很多心理建設的東西給學員,這些東西助益因人而異,老實說我那個時候也沒有很認真去看。 除了心理建設,在開課前也給了兩個課程影片讓學員先看,這兩個課程很能幫助新手建立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型,以及熟悉電腦科學。 這兩個課程我在開課前都有看完,看完其實並沒有那種功力大增的感覺,但是透過這兩個影片我一窺之後半年我要接觸的東西究竟為何。
先就客觀事實來說, 課程內容與課綱相符,課綱說要上啥就會上啥,雖然會有修改,但是不會改到跟原本的課綱完全不一樣。 不過可以注意一點,以第四期的課綱而言,雖然網路全端都有上,但是是偏向前端開發的課程,可以預期會碰到很多有關畫面的東西,包括網頁的切版、響應式網頁等。 課程深度,我認為如果有達到每一週的最低要求,那麼應該是可以達成求職方案的目標,成為一個有工作的前端工程師。 而如果除了最低要求,還能完成 P2 以下的要求,那麼在某些場合是可以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轉職者。 課程設計能有這樣的效果,當然是因為有前幾期的經驗與 huli 自己的職場經驗。
前幾週我的進度是完全超前的,不過這是我個人的時程安排較為不同。 雖然是全職,但是我家預計在年中翻修,我房間也要重新整修,這會大大壓縮到我的學習時間,所以我想在一開始能衝進度的時候先衝,為未來留一些餘裕。 由於進度超乎我預期,在這個時間點我可說是信心爆棚,覺得未來一片光明。
當我家開始整修,我被迫搬離我的房間,我的學習時間就開始不是那麼固定。除了時不時需要幫忙整修的事情,整天工人在家裡來來去去以及吵雜的施工聲讓我很難專心。 我本來以為我是可以在任何狀況下學習的人,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我錯了。 我得開始珍惜晚上與假日的時間,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我家才沒有外人而且安靜。 在學習時間不斷被壓縮的同時,又一個問題浮現:「我可以更努力」
不過就算是有這樣的決心,到底要把自己壓榨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是 100% 努力?一天讀 8 個小時嗎?還是除了睡覺的 8個小時外都在讀書?話說人有需要睡 8 個小時嗎,說不定只要睡 6 個小時就可以了! 然後每天都在懊悔中度過,「我可以更努力」這句話已經像是魔咒一樣緊緊箍在我頭上,最後連在早餐店多等 10 分鐘都覺得時間被剝奪「這10 分鐘我可以算一題出來了居然浪費在這上面!」最後每天都過得煩躁。
以上是我朋友全職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心得節錄,基本上就是我的心情寫照。 以往我坐在電腦前坐常做的事情並不是任何有生產力的事情,我最常做的事情是玩遊戲看影片。可是在一個線上教學的程式導師計畫中,一定會需要用到電腦或者行動裝置,每次打開遊戲或者點開影片,總會感受到這句「我可以更努力」。 尤其當自己的進度不如預期,或者發現本來領先的進度被追上,我也開始焦慮。
此時我又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一面,我比我自己以為的更在意別人的眼光,以及優越感。
大概從 week6 開始,我的進度放緩到僅超前一週,同時課程難度開始稍微變難。 家裡的整修計畫如火如荼,原本預計一個月完工,但是我房間被開了個大洞之後就沒消沒息、遙遙無期。 這個時候課程進入 HTML 與 CSS,開始要處理畫面。 雖然很多人說開始進入畫面之後會很有成就感,但是我很無感。 我可以說是個對美感無感的人,一個東西只要用得順手我都可以接受。 所以當開始要處理畫面,尤其要自己規劃版面,自己切版對我來說很痛苦。 看到很多同學切版都很有心得,覺得這是個有意思的事情時,我感到更痛苦。 一直到課程結束開始求職,我才發現這個痛苦來自於把畫面做好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
課程時程過半,這個時候我遇到一項抉擇。 年初我有報考研究所,本來以為備取很後面沒有希望,沒想到在開學前一週接到電話問我要不要去報到,並且說無法先保留學籍。 當時會報考這個研究所也是因為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想要嘗試看看。 我自己思考一下,決定先去報到,打算邊上研究所邊進行 Lidemy 的課程,如果負荷不來的話再作打算。 於是我收拾行李,就回到台北準備開始新的生活。但是計劃終究趕不上變化,當我到學校完成報到手續,教務處職員第一句話問我:「你要辦休學嗎?」 這讓我意識到原來還有這個選項,回去想個一個晚上,我就決定先休學,先把 Lidemy 上完,如果沒有找到工作,或者做了之後發現沒有很喜歡之後再回來念就好。 一個禮拜後,我就又回到高雄了。
折騰了好一陣子,我的房間也整修好了,頓時沒有任何可以煩心的事情,我以為我接下來的學習之路會一路順暢,那時真的好傻好天真,也太不認識我自己了。 回到高雄之後,我的作業開始一直出錯、看錯需求作業白做工、課程越來越難越看越不懂,種種事情讓我學習越來越受挫。那個時候連點開課程影片這項簡單的事情我也百般抗拒,也不想看課程社群裡的東西。 屋漏偏逢連夜雨,那個時候我的身體開始有毛病,身體不適加上心情鬱悶,這段時間是我在計畫中狀況最差的時候。 不過因為求職方案的進度要求,我依舊每天摸一些程式或課程相關的東西。 我自己認為,在前期我的生活有兩個重心,整修以及課程,所以雖然很忙但是至少有可以分心的事情。 但是在這段時期,我只有課程要顧,「我可以更努力」的想法更加強烈。 而我排解壓力的辦法是運動,不過因為身體狀況不允許,我也沒有辦法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況。 這段時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快被壓垮了。
我每天還是逼著自己至少要碰一些程式或課程相關的東西,但是沒有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很多,只要有打一兩行 code 或者看半小時課程影片我就覺得夠了。 我就這樣慢慢地找回上課的節奏,原本很在意的進度也把重要度往後排,因為我發現現在生活只有 Lidemy,如果太在意的話又會回到之前的低谷。 幸好,當時接近 12 月,Advent of Code 快要開始了,這是一個耶誕倒數的程式解謎活動,每天會有一道謎題,難易度基本上越接近聖誕節越難。這個活動是 week3 挑戰題時 huli 提到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很感興趣,現在有機會共襄盛舉,心情突然好了起來。 12 月也是課程時程的最後一個月,這個月其實我解 AOC 的時間比花在 Lidemy 的時間還多,感謝 huli 人性化的設計,讓我即使這樣也能有完課證明。
Lidemy 的 final project 並不是強制的,但是推薦。 說到這邊我一定給要感謝我的組員,因為當大家開始要動作的時候我剛好在求職,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我其實是啦啦隊,專門拖著大家的進度。以至於打這篇心得的當下,這個專案都還沒能完工。 我不知道多人協作 final project 能夠模擬幾分以後工作上的情況,不過就我看同期學員的心得以及跟其他學員聊天,我自己的結論是推薦去做。 其實就我自己面試以及其他同學的經驗,我不清楚有沒有 final project 跟能不能有面試機會有正相關,也不是所有面試公司都會問有關 final project 的東西。甚至我在面試的時候我的 final project demo 出來根本連 10% 都沒有,還一堆 bug 與跑版。 然而我有幾個理由推薦做 final project。 首先,因為 Lidemy 的作業都是要獨自完成的,這樣會缺乏多人協作的經驗,如果能用 final project 補上的話,可以讓自己的履歷更加完整。 再者,像我這種作業只求功能完整不求細緻的人,作業是非常粗糙的,這對於以轉職身份求職來說是的弱點。當然也是可以把之前的作業修到 90 分以上當作作品集,但是 final project 有另一個不同的就是,如果是有好好規劃討論的話,這個專案的規模會比任何一個作業都要大,是可以達到與作業不同的高度。 最後,如果能夠做出一個非常完整而且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我相信是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而自信不論是在 Lidemy 的課程與之後的求職我認為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會推薦如果狀況允許,可以跟其他人一起組隊嘗試 final project。
對我來說,Lidemy 其說是學習程式,毋寧說是學習認識自己。 大概因為我是哲學系畢業,認識自己是我從大一就一直聽到的事情。不過真的實行這件事情是當我開始有意識的自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情緒、行為,並且試圖去理解這些東西,並把所得到的結果與自己以前所認為的想法相比較。 我最後並不是轉職成為前端工程師,而是後端。 這個決定看似是在短短兩三天做出的,但是如果要追尋脈絡我自己覺得其實在課程中都有跡可循。 我對於處理資料與演算法一直都很有興趣,然而在課程中我自己一直忽略這點,即便 huli 說這個課程不是一定要轉職成為前端,我可以選擇學習全端或者後端,我還是沒有意識到。 直到某場面試被面試官點醒,我才猛然發覺,原來我自己更有興趣的不是前端。 而前面的心得也可以看到,其實每個階段我都認識到不同的自己。 寫動機信的時候,我本來以為我已經很了解自己了。但是在課程的每個階段,我都發現自己新的一個面向,不論好壞,這都是我自己,我必須要了解、承認、接受並且與之共存。 越認識自己,就越能知道自己所欲,以及什麼對自己比較好。如果不夠認識自己,即便完成課程找到工作,可能也不會得到一開始進入 Lidemy 所想要的事物。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很棒的心得分享! 任何一個過程跟挑戰,常常都是在認識更深的自己 試過了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祝福你未來也能不斷認識自己😁
Sorry, something went wrong.
推認識自己!
不過可以注意一點,以第四期的課綱而言,雖然網路全端都有上,但是是偏向前端開發的課程,可以預期會碰到很多有關畫面的東西,包括網頁的切版、響應式網頁等。
沒錯,這是真的,課程方向其實是「基礎紮實的前端工程師」,所以後端只是輔助。如果想走後端的話會需要自己額外補充一些東西
看到很多同學切版都很有心得,覺得這是個有意思的事情時,我感到更痛苦。一直到課程結束開始求職,我才發現這個痛苦來自於把畫面做好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
能在求職的時候發現其實也很不錯啦,面對自己真的不喜歡刻畫面這個事實
這讓我意識到原來還有這個選項,回去想個一個晚上,我就決定先休學,先把 Lidemy 上完,如果沒有找到工作,或者做了之後發現沒有很喜歡之後再回來念就好。
休學真的 CP 值滿高的,很適合作為一個退路以及嘗試的機會,因為真的想回來念其實也可以,所以除了有可能晚個半年一年入學以外,其實沒什麼其他損失
幸好,當時接近 12 月,Advent of Code 快要開始了,這是一個耶誕倒數的程式解謎活動,每天會有一道謎題,難易度基本上越接近聖誕節越難。這個活動是 week3 挑戰題時 huli 提到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很感興趣,現在有機會共襄盛舉,心情突然好了起來。
幸好有 AoC,不然看你這狀況可能快撐不住了XDD 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真的會覺得比較有活力,心情也會比較好
====
恭喜轉職成功啦,而且是這個計畫最少出現的後端工程師,大概是因為課程本來就偏向前端的緣故,每期大概只有一兩位會轉職成後端工程師,看你最後寫的那些,確實你應該是對後端比較有興趣
感謝心得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MTR04 心得
警言
網路心得文有倖存者偏差,請謹慎服用。
每個人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條件皆有不同,所以也無法複製。
個人背景
台大哲學系畢業(大概是唯一比 huli 大大厲害的地方)。第三期本來有考慮要報名,但是知道訊息的時候只剩三天,打開 Scratch 看半個小時後就打定主意報下一期。
報名前只有用 excel + VBA 寫過簡單的股市進出場模擬,可以算是零基礎。
在家全職學習,理論上可以達到課程要求的每週 40 hr。
個性可以說有點自負、好勝,對人事物的喜惡較分明。
報名準備
我是覺得要「誠」。
基本上報名有兩大部分:作品與動機信。
作品部分,我當初的 Scratch 作品很粗糙,不過 CodeWars 的東西我倒是寫了大部分。
而動機信真的就是「誠」,我很認真的評估自己的客觀條件與主觀意願。客觀條件上我自己是符合求職方案,畢竟我不會排斥以 coding 作為一個職業,而且自學 VBA 是自我學習能力的小佐證。
但是在主觀意願上,我其實沒有很強列的意願。我並不是非要當前端工程師,或者說當軟體工程師。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選擇,但不是唯一。
選擇這個計畫,我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那個時候連退路我都想好了,如果沒有成功對我來說不會有太大損失。
評估完之後,我就把我自己的評估結果老實的寫在動機信中。
我記得應該在報名截止前還有一兩週就寄信了,接著就等通知。
上課準備
week0 huli 準備了很多心理建設的東西給學員,這些東西助益因人而異,老實說我那個時候也沒有很認真去看。
除了心理建設,在開課前也給了兩個課程影片讓學員先看,這兩個課程很能幫助新手建立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型,以及熟悉電腦科學。
這兩個課程我在開課前都有看完,看完其實並沒有那種功力大增的感覺,但是透過這兩個影片我一窺之後半年我要接觸的東西究竟為何。
開始上課
課程內容
先就客觀事實來說,
課程內容與課綱相符,課綱說要上啥就會上啥,雖然會有修改,但是不會改到跟原本的課綱完全不一樣。
不過可以注意一點,以第四期的課綱而言,雖然網路全端都有上,但是是偏向前端開發的課程,可以預期會碰到很多有關畫面的東西,包括網頁的切版、響應式網頁等。
課程深度,我認為如果有達到每一週的最低要求,那麼應該是可以達成求職方案的目標,成為一個有工作的前端工程師。
而如果除了最低要求,還能完成 P2 以下的要求,那麼在某些場合是可以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轉職者。
課程設計能有這樣的效果,當然是因為有前幾期的經驗與 huli 自己的職場經驗。
個人經歷
前期
前幾週我的進度是完全超前的,不過這是我個人的時程安排較為不同。
雖然是全職,但是我家預計在年中翻修,我房間也要重新整修,這會大大壓縮到我的學習時間,所以我想在一開始能衝進度的時候先衝,為未來留一些餘裕。
由於進度超乎我預期,在這個時間點我可說是信心爆棚,覺得未來一片光明。
當我家開始整修,我被迫搬離我的房間,我的學習時間就開始不是那麼固定。除了時不時需要幫忙整修的事情,整天工人在家裡來來去去以及吵雜的施工聲讓我很難專心。
我本來以為我是可以在任何狀況下學習的人,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我錯了。
我得開始珍惜晚上與假日的時間,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我家才沒有外人而且安靜。
在學習時間不斷被壓縮的同時,又一個問題浮現:「我可以更努力」
以上是我朋友全職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心得節錄,基本上就是我的心情寫照。
以往我坐在電腦前坐常做的事情並不是任何有生產力的事情,我最常做的事情是玩遊戲看影片。可是在一個線上教學的程式導師計畫中,一定會需要用到電腦或者行動裝置,每次打開遊戲或者點開影片,總會感受到這句「我可以更努力」。
尤其當自己的進度不如預期,或者發現本來領先的進度被追上,我也開始焦慮。
此時我又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一面,我比我自己以為的更在意別人的眼光,以及優越感。
大概從 week6 開始,我的進度放緩到僅超前一週,同時課程難度開始稍微變難。
家裡的整修計畫如火如荼,原本預計一個月完工,但是我房間被開了個大洞之後就沒消沒息、遙遙無期。
這個時候課程進入 HTML 與 CSS,開始要處理畫面。
雖然很多人說開始進入畫面之後會很有成就感,但是我很無感。
我可以說是個對美感無感的人,一個東西只要用得順手我都可以接受。
所以當開始要處理畫面,尤其要自己規劃版面,自己切版對我來說很痛苦。
看到很多同學切版都很有心得,覺得這是個有意思的事情時,我感到更痛苦。
一直到課程結束開始求職,我才發現這個痛苦來自於把畫面做好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
中期
課程時程過半,這個時候我遇到一項抉擇。
年初我有報考研究所,本來以為備取很後面沒有希望,沒想到在開學前一週接到電話問我要不要去報到,並且說無法先保留學籍。
當時會報考這個研究所也是因為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想要嘗試看看。
我自己思考一下,決定先去報到,打算邊上研究所邊進行 Lidemy 的課程,如果負荷不來的話再作打算。
於是我收拾行李,就回到台北準備開始新的生活。但是計劃終究趕不上變化,當我到學校完成報到手續,教務處職員第一句話問我:「你要辦休學嗎?」
這讓我意識到原來還有這個選項,回去想個一個晚上,我就決定先休學,先把 Lidemy 上完,如果沒有找到工作,或者做了之後發現沒有很喜歡之後再回來念就好。
一個禮拜後,我就又回到高雄了。
折騰了好一陣子,我的房間也整修好了,頓時沒有任何可以煩心的事情,我以為我接下來的學習之路會一路順暢,那時真的好傻好天真,也太不認識我自己了。
回到高雄之後,我的作業開始一直出錯、看錯需求作業白做工、課程越來越難越看越不懂,種種事情讓我學習越來越受挫。那個時候連點開課程影片這項簡單的事情我也百般抗拒,也不想看課程社群裡的東西。
屋漏偏逢連夜雨,那個時候我的身體開始有毛病,身體不適加上心情鬱悶,這段時間是我在計畫中狀況最差的時候。
不過因為求職方案的進度要求,我依舊每天摸一些程式或課程相關的東西。
我自己認為,在前期我的生活有兩個重心,整修以及課程,所以雖然很忙但是至少有可以分心的事情。
但是在這段時期,我只有課程要顧,「我可以更努力」的想法更加強烈。
而我排解壓力的辦法是運動,不過因為身體狀況不允許,我也沒有辦法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況。
這段時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快被壓垮了。
後期
我每天還是逼著自己至少要碰一些程式或課程相關的東西,但是沒有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很多,只要有打一兩行 code 或者看半小時課程影片我就覺得夠了。
我就這樣慢慢地找回上課的節奏,原本很在意的進度也把重要度往後排,因為我發現現在生活只有 Lidemy,如果太在意的話又會回到之前的低谷。
幸好,當時接近 12 月,Advent of Code 快要開始了,這是一個耶誕倒數的程式解謎活動,每天會有一道謎題,難易度基本上越接近聖誕節越難。這個活動是 week3 挑戰題時 huli 提到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很感興趣,現在有機會共襄盛舉,心情突然好了起來。
12 月也是課程時程的最後一個月,這個月其實我解 AOC 的時間比花在 Lidemy 的時間還多,感謝 huli 人性化的設計,讓我即使這樣也能有完課證明。
Final Project
Lidemy 的 final project 並不是強制的,但是推薦。
說到這邊我一定給要感謝我的組員,因為當大家開始要動作的時候我剛好在求職,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我其實是啦啦隊,專門拖著大家的進度。以至於打這篇心得的當下,這個專案都還沒能完工。
我不知道多人協作 final project 能夠模擬幾分以後工作上的情況,不過就我看同期學員的心得以及跟其他學員聊天,我自己的結論是推薦去做。
其實就我自己面試以及其他同學的經驗,我不清楚有沒有 final project 跟能不能有面試機會有正相關,也不是所有面試公司都會問有關 final project 的東西。甚至我在面試的時候我的 final project demo 出來根本連 10% 都沒有,還一堆 bug 與跑版。
然而我有幾個理由推薦做 final project。
首先,因為 Lidemy 的作業都是要獨自完成的,這樣會缺乏多人協作的經驗,如果能用 final project 補上的話,可以讓自己的履歷更加完整。
再者,像我這種作業只求功能完整不求細緻的人,作業是非常粗糙的,這對於以轉職身份求職來說是的弱點。當然也是可以把之前的作業修到 90 分以上當作作品集,但是 final project 有另一個不同的就是,如果是有好好規劃討論的話,這個專案的規模會比任何一個作業都要大,是可以達到與作業不同的高度。
最後,如果能夠做出一個非常完整而且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我相信是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而自信不論是在 Lidemy 的課程與之後的求職我認為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會推薦如果狀況允許,可以跟其他人一起組隊嘗試 final project。
總結
對我來說,Lidemy 其說是學習程式,毋寧說是學習認識自己。
大概因為我是哲學系畢業,認識自己是我從大一就一直聽到的事情。不過真的實行這件事情是當我開始有意識的自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情緒、行為,並且試圖去理解這些東西,並把所得到的結果與自己以前所認為的想法相比較。
我最後並不是轉職成為前端工程師,而是後端。
這個決定看似是在短短兩三天做出的,但是如果要追尋脈絡我自己覺得其實在課程中都有跡可循。
我對於處理資料與演算法一直都很有興趣,然而在課程中我自己一直忽略這點,即便 huli 說這個課程不是一定要轉職成為前端,我可以選擇學習全端或者後端,我還是沒有意識到。
直到某場面試被面試官點醒,我才猛然發覺,原來我自己更有興趣的不是前端。
而前面的心得也可以看到,其實每個階段我都認識到不同的自己。
寫動機信的時候,我本來以為我已經很了解自己了。但是在課程的每個階段,我都發現自己新的一個面向,不論好壞,這都是我自己,我必須要了解、承認、接受並且與之共存。
越認識自己,就越能知道自己所欲,以及什麼對自己比較好。如果不夠認識自己,即便完成課程找到工作,可能也不會得到一開始進入 Lidemy 所想要的事物。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