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 类别 | 研究方向和成果 |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贺斌研究团队 | 非侵入式 | 在2019年,生物电系统(包括脑电和心电)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了第一款由大脑控制的机器人手臂,这个机器人手臂具有连续跟踪计算机光标的能力。 |
加州大学 | 侵入式 | 利用ECoG电极矩阵采集颅内脑电信号,并结合深度学习和最新语音合成技术,将这些神经信号转换成自然流畅的合成语音。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wartz计算神经科学中心 | 非侵入式 | 开发了EEGLB、FMRLAB和BCILAB平台,这些平台可以使用EEG、MEG、fMRI等方法来观察和模拟多个大脑区域的功能活动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
美国Wadsworth中心Wolpaw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该研究首次证明了EEG感觉运动节律在基于BCI的通信和控制方面的有用性,并将其扩展到多维运动控制。同时,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通用的BCI软件平台BCI2000,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
杜克大学NicolelisLab | 非侵入式 | 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涉及人类患者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神经元群体编码、脑机接口和神经假体研究。支持使用覆盖广泛皮层区域的电极来提取神经信号并驱动脑机接口。 |
哈佛大学LabofDr.SydneyCash | 非侵入式 | 利用非侵入性设备测量大脑的活动和结构,可以获得大脑的整体视图。 |
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 | 非侵入式 | 使用事件相关同步/去同步电位作为脑机接口输入,研究人员成功地完成了通过运动想象控制外围设备的实验。此外,2015年还发布了一份脑机接口研究路线图。 |
柏林工业大学 | 非侵入式 | 一项新的无线模块化硬件架构已经发布,可以同时采集脑电、功能近红外脑功能像,以及其他常规生理参数,如心电、肌电和加速度等。同时,还推出了混合脑机接口数据集,其中包含了同时采集的脑电和近红外脑功能影像信息。 |
德国图宾根大学 | 非侵入式 | 利用功能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研发了一款脑机接口系统,可以应用于患有意识障碍状态的患者。这是首次实现了这一目标。 |
斯坦福大学神经义肢移动实验室 | 侵入式 | 提供脑机接口临床治疗方案,旨在帮助瘫痪患者。该方案旨在提取植入患者大脑电极的记录信号,从而提供准确、高效、可靠的辅助技术控制。 |
单位 | 类别 | 研究方向和成果 |
---|---|---|
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洪波课题组和解放军总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合作,通过手术前的功能磁共振影像精准定位目标脑区,使用了3个颅内电极,实现了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打字,每分钟速度达到12个字符,每个电极的等效信息传输率达到20比特/分钟。相比之下,202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脑机接口团队基于运动脑区的神经信号实现了手写字符高速识别,使用了192个微针硅电极,每个电极的等效信息传输率约为2比特/分钟。 |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张沕淋教授团队 | 侵入式 | 长期致力于面向生物医学的低噪声低功耗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方法学研究。针对脑科学前沿研究对无线小型化神经接口的强烈需求,提出了适用于神经信号频段的高精准、低功耗神经接口专用电路设计方法、可植入闭环神经接口系统设计方法等神经接口系统设计关键问题解决方法。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路明教授团队 | 侵入式 | 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个治疗帕金森病的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脑起搏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能够设计生产制造脑起搏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的国家。发明碳纳米植入电极、脑起搏器软件重植等技术,建立了与脑起搏器相关的神经调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
清华大学医学院BCI实验室高小榕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SVEP的非侵入式BCI技术。该技术通过解码大脑初级视觉皮层的振荡频率来确定用户正在注视的刺激物,并将其转换为相应的指令输出。 |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李远清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取得了在基于脑机接口的植物人意识检测方面的显著科研成果。已经成功建立了脑机接口研发平台,并开发了多个脑机接口系统,如脑控轮椅、脑控护理床、脑控电视和脑控电灯等。 |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吕宝粮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成果在脑电与情感识别,以及疲劳驾驶方面表现突出。 |
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明东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开展了以神经系统认知与调控为研究主线的工作,重点聚焦于脑-机交互在特种医学、人机工程、物理医学和康复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在这些领域,研究涉及神经工效感知交互、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新型脑-机接口和定量脑电信息标定等领域,探索了神经系统认知与调控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金晶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研究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脑卒中病人的新型康复技术、肌萎缩侧索硬化病人的辅助技术设计、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在生物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毕路拯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利用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控制车辆。 |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杨帮华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在医疗康复领域中,应用运动想象脑机接口解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将BCI和V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系统等。 |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脑机接口与机器学习实验室伍冬睿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智能医疗与情感计算的脑机接口。 |
西安交通大学徐光华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重点研究是中风患者的康复,着重探究脑机主被动协同康复机理以及脑控中风康复机器人。 |
昆明理工大学伏云发教授团队 | 非侵入式 | 研究重点在于探究脑信息处理、脑-机交互控制和通信方面的理论、方法、模型及其创新应用。致力于发展脑功能神经成像技术、计算脑网络连通性、设计脑-计算机接口并推动其创新应用。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余山研究员团队 | 侵入式 | 高生物兼容性电极材料、高性能脑机接口芯片、微创植入技术、高鲁棒性编解码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
浙江大学脑机接口研究所郑筱祥教授团队 | 侵入式 | 国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BCI)临床转化研究已于2020年完成。 |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崔翯研究员团队 | 侵入式 | 研究主要关注于以下方面:神经科学基础的运动控制、脑机接口技术和解码方法。目标是为设计类脑智能机器人和为运动障碍患者提供假肢和康复方案提供支持。 |
公司名称 | 简介 | 研究方向 | 产品 |
---|---|---|---|
Neuralink | 2015年创立,2016年马斯克将其收购 | 专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主要研发将人工智能植入人类大脑皮层的脑机接口技术 | 在2020年,科学家将直径为23mm的LinkV0.9芯片植入了猪脑,并成功地读取和写入了神经信号。在2021年,他们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让植入大脑芯片的猴子通过意念来玩游戏 |
BrainGate | 著名的侵入式BCI系统公司 | 产品专注于医疗健康,主要用于帮助失去四肢或其他身体功能失控的患者 | 该产品在2017年实现了BCI字符输入和控制自身躯干和手部吃饭的功能 |
Kernel | BryanJohnson创立的美国脑机接口公司 | 该产品在2017年实现了BCI字符输入和控制自身躯干和手部吃饭的功能 | 用于治疗抑郁症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临床应用 |
Paradromics | 成立2015年,于美加利尼亚 | 专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帮助失明、耳聋和瘫痪患者重新获得与外界沟通和联系的能力 | 专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帮助失明、耳聋和瘫痪患者重新获得与外界沟通和联系的能力 |
Dreem | 前身为Rythm,成立在法国,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 | 研究重点解决失眠障碍等睡眠问题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头戴式睡眠监控可穿戴设备,可以提高深度睡眠质量 |
MindMaze | 总部位于瑞士洛桑,成立于2012年 | 该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团队利用游戏化技术来帮助神经康复 | 开发了集成了可穿戴头显和3D动捕相机的用户界面,用于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创造VR和AR环境 |
NeuroPace | 成立1997年,部位美国州山城 | 通过响应性脑刺激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用于癫痫治疗的脑部植入装置RNSStimulator,该装置于2013年11月被FDA批准上市 |
公司名称 | 简介 | 研究方向 | 产品 |
---|---|---|---|
品驰医疗 | 成立2008年,清华学航航空院李明教团队立 | 研发深部脑刺激——脑起搏器,侵入式脑机接口 | 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个治疗帕金森病的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脑起搏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能够设计生产制造脑起搏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的国家。发明碳纳米植入电极、脑起搏器软件重植等技术,建立了与脑起搏器相关的神经调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
博睿康 | 成立于2011年,由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专家创立 | 研发非侵入式、微创的脑机接口 | 搭建以神经信号采集、解析、反馈为核心的脑机接口技术平台,形成无创、微创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该研究的重点是脑科学、精神与心理疾病筛查,以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监护、诊疗与康复等领域 |
BrainCo(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 | 2015创立哈佛新实室孵的第支华团队 |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 采用无创的非侵入式混合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用于认知和情绪训练以及半瘫患者功能恢复。该设备通过收集和处理人体的脑电信号(EEG)和肌电信(EMG),实现对大脑信息的读取和外部设备的控制 |
念通智能 | 成立2016年,化于海交大学电实室 | 专注于肢体康复设备的研发生产 | 主要产品包括一款名为eCon的无线脑电采集设备,可从大脑表皮采集和保存用户的脑电波信号,以及eConHand手功能康复设备,用于辅助中风患者进行手功能康复训练 |
脑陆科技 | 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北京 | 专注于脑科学前沿科技应用,包括脑科学、脑健康筛查、脑电算法、脑电数据开放平台等领域 | 家用助眠智能脑机交互头环BrainUp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脑电信号监测 |
臻泰智能 | 成立2018年,托西交通学技优势 | 研发脑控主被动协同康复机器人及各类脑机接口相关系统应用 | 无线便携式医疗级脑电头带可应用于睡眠监测、情绪识别以及认知康复 |
江苏集萃脑机融合研究所 | 2019成立苏州依托科院导体研究队 | 专注于开发脑状态检测和脑-机接口的核心器件和解决方案 | 采用脑电信号监测和识别疲劳状态,并采用高能效比边缘计算处理器实现复杂脑机接口算法的本地执行 |
妞诺科技 | 2014年12月成立于杭州 | 提供脑科学医疗整体解决方案、AI算法技术研究以及软硬件产品研发 | 其自主研发的配套硬件包括脑科学病例数据库及算法、脑科学大数据云平台和脑电图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