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atom.xml
498 lines (272 loc) · 135 KB
/
atom.x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feed xmlns="http://www.w3.org/2005/Atom">
<title>曾笑雨的个人网志</title>
<link href="/atom.xml" rel="self"/>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
<updated>2019-08-06T09:14:05.276Z</updated>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id>
<author>
<name>曾笑雨</name>
</author>
<generator uri="http://hexo.io/">Hexo</generator>
<entry>
<title>学R时习之:自学R语言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报错,以及解决措施</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AD%A6R%E6%97%B6%E4%B9%A0%E4%B9%8B%EF%BC%9A%E8%87%AA%E5%AD%A6R%E8%AF%AD%E8%A8%80%E8%BF%87%E7%A8%8B%E4%B8%AD%E6%88%91%E9%81%87%E5%88%B0%E7%9A%84%E9%97%AE%E9%A2%98-%E6%8A%A5%E9%94%99%EF%BC%8C%E4%BB%A5%E5%8F%8A%E8%A7%A3%E5%86%B3%E6%8E%AA%E6%96%BD/"/>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学R时习之:自学R语言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报错,以及解决措施/</id>
<published>2019-08-06T08:25:00.000Z</published>
<updated>2019-08-06T09:14:05.276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自学R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挺多的,大部分问题Google一下都有答案,当场也就解决了。但有些问题重复出现,每次出现又得重新Google,也是挺费时间的。所以干脆开个bug集锦文章,总结整理一下自己自学R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出过的报错,还有对应的解决方案。</p><p>希望能帮遇到同样问题的你节省一点时间。</p><p>爱因斯坦说这个问题我早想过了的故事</p><h1 id="问题-怎么删除数据框里面特定的行?"><a href="#问题-怎么删除数据框里面特定的行?" class="headerlink" title="问题:怎么删除数据框里面特定的行?"></a>问题:怎么删除数据框里面特定的行?</h1><p>which<br>dat[with(dat,y>=2),]</p><h1 id="报错:-Error-in-if-stderr-lt-10-Machine-double-eps-max-abs-mx-abs-my-stop-“data-are-essentially-constant”"><a href="#报错:-Error-in-if-stderr-lt-10-Machine-double-eps-max-abs-mx-abs-my-stop-“data-are-essentially-constant”" class="headerlink" title="报错: Error in if (stderr < 10 .Machine$double.eps max(abs(mx), abs(my))) stop(“data are essentially constant”) :"></a>报错: Error in if (stderr < 10 <em> .Machine$double.eps </em> max(abs(mx), abs(my))) stop(“data are essentially constant”) :</h1><p> missing value where TRUE/FALSE needed</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自学R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挺多的,大部分问题Google一下都有答案,当场也就解决了。但有些问题重复出现,每次出现又得重新Google,也是挺费时间的。所以干脆开个bug集锦文章,总结整理一下自己自学R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出过的报错,还有对应的解决方案。</p>
<p>希望能帮遇
</summary>
<category term="R语言"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tags/R%E8%AF%AD%E8%A8%80/"/>
<category term="自学"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tags/%E8%87%AA%E5%AD%A6/"/>
<category term="数据分析"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tags/%E6%95%B0%E6%8D%AE%E5%88%86%E6%9E%90/"/>
</entry>
<entry>
<title>暂时离开:大三上学期的十个转变</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6%9A%82%E6%97%B6%E7%A6%BB%E5%BC%80%EF%BC%9A%E5%A4%A7%E4%B8%89%E4%B8%8A%E5%AD%A6%E6%9C%9F%E6%80%BB%E7%BB%93/"/>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暂时离开:大三上学期总结/</id>
<published>2017-03-24T23:31:30.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6-16T06:41:22.856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写短点。</p><p>马上就要开始准备期末考试、实习和考研,再加上最近在一些想法上有比较重大的改变,需要时间调整,所以博客近期就不固定在周六更新啦。有想说的话,会先和身边朋友们分享,再酝酿成文字。</p><p>上学期有几次比较重要的反思,促成了最近一些思想上的转变。脑子里想了很久,干脆写下来,就当学期总结了。</p><h2 id="时间"><a href="#时间" class="headerlink" title="时间"></a>时间</h2><h3 id="转变1:每天只做一件事"><a href="#转变1:每天只做一件事"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1:每天只做一件事"></a>转变1:每天只做一件事</h3><p>看之前的学期总结,连我自己都觉得奇怪,怎么就那么焦虑呢?是,考研想上好学校,得提前准备。背单词,看专业书,了解院校和导师,准备英语证书,争取发论文……但有必要那么焦虑吗?焦虑是否对完成任务有所帮助呢?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p><p>每个学期开学都是负面情绪的重灾区,主要是焦虑。因为这学期要在实验室报告正念的文献,而正念提倡以当下为中心、注意和觉察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开始对时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加上前几天重温《精要主义》,焦虑的思维习惯终于开始松动。具体到行动上,就是每天先做好一件事。</p><p>比如今天,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写好学期总结。只要做完这件事,今天就已经圆满了。既然都圆满了,时间压力也就消失了,如果还有精力,还可以再复习一会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的听力,真是开心。</p><p>每天只做好一件最重要的事,可是今天什么事情最重要?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排除大多数不重要的选择,也许这才是破除焦虑的关键。</p><h3 id="转变2:Explore-my-life(人生是探索之旅)"><a href="#转变2:Explore-my-life(人生是探索之旅)"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2:Explore my life(人生是探索之旅)"></a>转变2:Explore my life(人生是探索之旅)</h3><p>活着是为了找份好工作然后买房买车吗?或者说得直白一点,是为了钱吗?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焦虑来源。</p><p>愉悦的生活需要经济基础,这能保证你的生活水平。甚至,有一定存款也是必要的,否则遇到意外情况该怎么办呢?比如医院就是著名的高消费场所,丝毫不讲人情。</p><p>之所以有第二个转变,是我突然意识到,长远来看,我们都会过上不错的生活,所以有一份喜欢并且擅长的工作,很可能比挣钱更加重要。人不是挣钱的工具,人应该追求自我实现。</p><p>根据自己的兴趣,积累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找到满意(不一定最好)的行业和职业,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享受探索。</p><p>这种由挣钱到探索的心态转变并非抛开现实,恰恰相反,这才是最贴近每个人内心现实的道路。</p><h2 id="情绪"><a href="#情绪" class="headerlink" title="情绪"></a>情绪</h2><h3 id="转变3:感性的归感性,理性的归理性"><a href="#转变3:感性的归感性,理性的归理性"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3:感性的归感性,理性的归理性"></a>转变3:感性的归感性,理性的归理性</h3><p>理性一定好吗?我以前过度推崇理性,甚至认为某些情绪是应该被压抑的。</p><p>理性可能会削弱情绪和感受的作用,而情绪和感受是进化赐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作为一个认知需求比较强的boy,我一直忽视了情绪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凡事都喜欢想一想,所以这个转变对我来说真是非常艰难。</p><p>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甚至没有之一。观点重要吗?重要,但可以改变。可是只有经过体验和感受,你才能真切地理解那些抽象的观点。</p><p>心理学有很多关于幸福的理论模型,最前沿的计算神经科学甚至可以给你构建非线性、多层次的幸福感的模型,但那又怎样?只有体验过,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幸福;只有注重内心感受,才能从周围环境获取最丰富的信息。</p><p>理性也并非不重要。感性和直觉可以帮我们做最简单的决策。吃什么,穿什么,去哪玩,本来也没必要思考。而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好那些关键的人生决策。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理性的地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重要,因为我们第一次拥有了那么多的选择。</p><p>用斯坦诺维奇的话来说,影响我们人生的重大选择,也就那么二十多个。考研去哪个城市,要不要出国,去哪个行业工作,和谁结婚,几岁要孩子,怎么开始人生第一笔投资,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这些问题到底有多重要。</p><p>面对这些抉择,感性和直觉变得不靠谱,而理性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好这些决策。克服认知偏差,收集信息,估计概率,把情绪和感受加入权重,这些都是理性能力。</p><p>让感性的归感性,理性的归理性。</p><h3 id="转变4:情绪都是对的,表达的方式才分好坏"><a href="#转变4:情绪都是对的,表达的方式才分好坏"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4:情绪都是对的,表达的方式才分好坏"></a>转变4:情绪都是对的,表达的方式才分好坏</h3><p>情绪可以管理吗?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吗?</p><p>情绪不分好坏,但表达的方式存在差异。抑郁焦虑愤怒悲伤委屈,这些情绪的作用是提醒,提醒我们最近的生活出了问题。而压抑负面情绪只会让问题藏得更深,更难解决。正确的做法是疏导情绪,情绪稳定后,再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才是解决。</p><p>但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好有坏,疏导和发泄也是不同的,情绪失控依然是幼稚的表现,因为这伤人又伤己。那吵架是好事吗?不是好事,但有好处。吵架是无法沟通或是沟通失败的后果,情绪爆发并不是好事。好处是,双方确实可以借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p><p>接纳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真是需要用一辈子去学习的能力。</p><h3 id="转变5:少一点自我"><a href="#转变5:少一点自我"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5:少一点自我"></a>转变5:少一点自我</h3><p>认识自我重要吗?</p><p>很重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些都能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困惑。</p><p>没有自我很可怕,但偶尔忘记自我可能是一种放松的技巧。我最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过心流理论,而心流的典型特征就是失去自我概念、没有时间知觉。森田疗法也指出,过度注意和思考自我,恰恰是觉得自我有很多问题的根源。</p><p>我猜测,运动和其他种种兴趣爱好之所以能放松身心,除了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作用,也和暂时失去自我概念相关。</p><p>像我这样自我中心的人,想忘记自我太难了,做俯卧撑、听歌、阅读,也许这样。</p><h2 id="阅读"><a href="#阅读" class="headerlink" title="阅读"></a>阅读</h2><h3 id="转变6:喜欢才读"><a href="#转变6:喜欢才读"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6:喜欢才读"></a>转变6:喜欢才读</h3><p>该强迫自己看那些不喜欢的书吗?</p><p>挣扎了很久,现在终于决定,没必要。除了教材,其他书都是可读可不读的。反正不喜欢的书你也读不进去……不喜欢一本书,你只会不停瞄着页数,想着赶紧翻完,再随便抄几条话发朋友圈,证明自己看过这本书</p><p>一定要看喜欢的书,这样才能收获所有那些阅读的乐趣和好处。</p><p>喜欢一本书,你就会反复重读,无意识地模仿作者的文笔,写作水平就会慢慢提高;如果喜欢一本书,你也会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获得复杂深刻的思想,而不是边看边打瞌睡。</p><p>怎么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一本书?我的个人方法是,一看文笔,二看内容。如果是翻译的,只要不是太晦涩,都能看,我个人偏爱流畅自然的译笔。是否喜欢一本书的内容,其实和知识背景有关,没有了解过的领域的书总是最难读懂。所以我最近选书都在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里。</p><p>不喜欢,就不看,没什么大不了。这句话说出来真爽,但想明白这个道理却用了很久。</p><h3 id="转变7:少读一点"><a href="#转变7:少读一点"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7:少读一点"></a>转变7:少读一点</h3><p>读书是不是越多越好?</p><p>想多读书,有两个方法,一是提高阅读速度。但是,<a href="https://v754424340.github.io/%E9%98%85%E8%AF%BB%E6%9C%80%E7%8F%8D%E8%B4%B5%E7%9A%84%E9%83%A8%E5%88%86/"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快速阅读是无意义的</a>,阅读不是集邮,何必追求数量呢?</p><p>二是多花时间。我越来越怀疑,喜欢读书的大多是内向者,他们不爱社交,喜欢独处,而阅读是最容易获得乐趣的独处活动。把太多时间花在阅读上面,会有一个问题,花在现实的时间就少了。陪伴家人朋友女朋友,准备必要的考试,思考现实问题,会慢慢退居二线。</p><p>所以,开始想少读一点。</p><p>少读一点,是为了收获多一点。</p><p>我回忆自己读书收获最大时,是我产生最多疑问的时候。有了疑问,就会和作者辩论,分辨作者观点和现实的差异。如果被作者说服,我会接受作者的观点和做法。所以,少读多收获的技巧无非是《中庸》里的“审问,慎思,明辨,笃行”</p><h2 id="沟通"><a href="#沟通" class="headerlink" title="沟通"></a>沟通</h2><h3 id="转变8:多说自己"><a href="#转变8:多说自己"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8:多说自己"></a>转变8:多说自己</h3><p>怎么让别人了解自己?</p><p>也许不能靠别人问,只能靠自己多说。我一直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表达情绪和感受的人,这也让很多朋友觉得和我很有距离感。</p><p>还是要多表达,各方面的喜好,对社会事件的看法,看的书、电影、文章。如果别人感兴趣的话。</p><h3 id="转变9:多听他人"><a href="#转变9:多听他人"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9:多听他人"></a>转变9:多听他人</h3><p>大三上学期才遇到《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有点晚,但好在还是遇到了。查理芒格特别推崇多元思维模型,认为只有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才够全面。</p><p>这个观点对我影响很大。如果早几年遇到,可能阅读方向、阅读方法和知识结构都会有所变化。</p><p>问题是,怎么建立多元思维模式?多看聪明人写的书,多吸收对看同一个问题的角度。一是阅读,二是倾听。所以阅读时多联系不同的学科进行思考会大有帮助。我们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体现在我们很难纠正自己的观点,就像是我们没有办法扯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脱离地面。</p><p>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前提和角度思考,可以有很不一样的结果,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很自然地就会对一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p><p>学会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是掌握了一种新的武器,这可能也是治偏执顽固的解药。</p><h2 id="考研与就业"><a href="#考研与就业" class="headerlink" title="考研与就业"></a>考研与就业</h2><h3 id="转变10:入坑认知神经科学"><a href="#转变10:入坑认知神经科学" class="headerlink" title="转变10:入坑认知神经科学"></a>转变10:入坑认知神经科学</h3><p>刚开学的两个礼拜自学生理心理学,发现自己对认知、情绪的神经机制非常感兴趣,于是果断转变了考研方向,改为北师大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a href="https://v754424340.github.io/%E5%BF%83%E7%90%86%E5%AD%A6%E8%80%83%E7%A0%94%E4%BC%9A%E9%81%87%E5%88%B0%E5%93%AA%E4%BA%9B%E9%97%AE%E9%A2%98%EF%BC%9F/" title="认知神经科学"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认知神经科学</a>],考研代码764.</p><p>如果能考上的话,第一件事就是自学Python和Matlab,复试也许能加分。如果导师靠谱,三年肯定能在神经科学方面积累不少知识,未来也许还能从事神经营销方面的工作。</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写短点。</p>
<p>马上就要开始准备期末考试、实习和考研,再加上最近在一些想法上有比较重大的改变,需要时间调整,所以博客近期就不固定在周六更新啦。有想说的话,会先和身边朋友们分享,再酝酿成文字。</p>
<p>上学期有几次比较重要的反思,促成了最近一些思想上的转变。脑子
</summary>
</entry>
<entry>
<title>感不同,身不受</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6%84%9F%E4%B8%8D%E5%90%8C%EF%BC%8C%E8%BA%AB%E4%B8%8D%E5%8F%97/"/>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感不同,身不受/</id>
<published>2017-03-09T05:36:32.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3-09T06:00:51.866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前几天朋友找我诉苦,想跟我聊聊她最近遇到的烦心事。我纠结了很久,没有回复,事后想来,这是不好的。所以后来还是解释了一句:</p><blockquote><p>我知道你最近很多不顺,想找人倾诉,但我最近问题也不少,丧的一比,可能没有力气处理好负能量。所以我们最近还是多和对方分享有趣好玩的事情吧,转发一首好听的歌也是不错的。</p></blockquote><p>情绪低落时自然想找人倾诉,这是人之常情,但也存在风险。你怎么知道对方是否能感同身受呢?我们这个学期有门课叫心理咨询与案例分析,非常有意思,也许可以提供一个有趣的角度。</p><p>所有表达,都是为了被倾听,而倾听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心理咨询的术语叫「共情」。事实上,共情是非常难的,往往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才能长时间地倾听,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p><p>被倾听被理解,是非常珍贵而稀少的体验。</p><p>有多珍贵?著名心理咨询师岳晓东把心理咨询描述为「登天的感觉」,虽然有点夸张,但你可以想象那种凭虚御风的自由和舒畅。</p><p>有多稀少?北大的徐凯文老师是心理咨询界的大牛,但即便是他,也在一次咨询过程中忍不住打瞌睡……心理咨询师尚且如此,我等凡人在聊天时刷刷朋友圈听听歌逛逛知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p><p>很多人无法理解,觉得心理咨询不就是聊聊天嘛,为什么那么贵。因为啊,只有咨询师能给你提供最高品质的倾听和理解,而这些,是非常耗费心力的。心理咨询师赚的也是血汗钱。</p><p>这篇文章不是要讨论心理咨询师的收费问题,事实上,我想传达的观点是:你身边的大部分朋友都很难做到对你感同身受,这再正常不过了。</p><p>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误解。所以在我的朋友甚至室友(这两者从来就不是一个概念)眼中,我最近的经历真是太奇怪了:</p><ul><li>学高级统计?嗨!不就是下几个软件点几下鼠标吗?有什么好烦的?</li><li>买了两双板鞋都不合脚?那就退货呗!很正常,淘宝就是这样,去实体店买就好了。</li><li>挑战杯论文的排名还不如其他人的调查报告?人家搞调研也是很辛苦的呀!没有大样本数据支持也没关系嘛,这是个经撒爱,你要理解一下评委。</li><li>没事,大家在很多人面前说话都会紧张的,报告论文也一样,多练多练,习惯就好。</li></ul><p>他们的回复很对,但都不是倾听,更谈不上理解。而表达,无非是为了有人倾听,更是在寻求理解,不是为了收获不痛不痒的评论和劝告。</p><p>那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共情的呢?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位认知行为流派的咨询师共情能力就非常强,我注意到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p><blockquote><p>那你肯定很难过/委屈/害怕/兴奋。</p></blockquote><p>也许这才是来访者最想听到的回答。</p><p>说回正题。倾听和理解很难,所以我们更需要练习好好说话,认真表达:</p><ul><li>更清晰简洁地叙事,把自己经历的前因后果讲清楚</li><li>选用更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li></ul>]]></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前几天朋友找我诉苦,想跟我聊聊她最近遇到的烦心事。我纠结了很久,没有回复,事后想来,这是不好的。所以后来还是解释了一句:</p>
<blockquote>
<p>我知道你最近很多不顺,想找人倾诉,但我最近问题也不少,丧的一比,可能没有力气处理好负能量。所以我们最近还是多和对
</summary>
</entry>
<entry>
<title>二三事</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A%8C%E4%B8%89%E4%BA%8B/"/>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二三事/</id>
<published>2017-03-05T11:25:55.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3-05T12:39:35.154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1.翻以前的一些博文,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内容抽象,有些过于理想,有些甚至不好读懂——因为没有把背景理论介绍清楚。所以从这周起,会改变写作风格。尽量先从身边小事和与己相关的社会事件谈起,再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过后的观点。总而言之,少掉书袋,多接地气。</p><p>2.开学至今,情绪时而低落,时而焦虑。在实验室和其他小伙伴聊天,发现大家也这样。所以她们都在忙什么呢?考雅思,准备双学位考试,报告英文文献。忙的时候,容易出问题: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自我怀疑;完美主义,要求过高,造成任务拖延。很奇怪,她们忙得不可开交时,依然有人在优哉游哉地享受生活。这真是时间管理上的马太效应:忙者越忙,闲者越闲。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没看见其他人背后的努力。</p><p>3.开学后,断断续续地在思考阅读的目的,有一些收获,开始不再那么盲目地推崇阅读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娱乐(故事),了解其他聪明人怎么思考(思维模型),学习为人处事(行为模式):阅读,无非是为了获得故事、思维模型和行为模式。也就仅此而已了,阅读不会给你更多。所以,克制自己对阅读的期待。</p><p>从书本中学习行为模式,切忌陷入过度阅读的陷阱。阅读会消耗大量时间,也会耗尽学习技能的热情。书本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掌握书本中的基础知识之后,再要想精进技能,就只能大量练习。练习。练习。而不是看书。</p><p>4.朋友圈该发什么内容呢?每个人想呈现给别人看的形象都不一样。上学期和小伙伴们编制『朋友圈使用倾向量表』,因为数据分布形态出了差错,数据结果并不符合我们的理论构想。娱乐,人际关系,自然风景,个人思辨,这是大学生们热衷于分享的内容。</p><p>可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要发自己将来一定会删掉的朋友圈。既然会删,又何必发呢?</p><p>就我个人而言,我开始厌恶煽情和励志的朋友圈,觉得不真实。煽情和励志的背后,往往是冷漠和疲惫,这才是真实的世界,俗称现实。</p><p>5.想一想,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很多重要的话,在微信上敢说,在电话中就畏首畏尾。用键盘打字时,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想一个恰当的回复,可电话里一旦沉默,就难免尴尬。</p><p>未来想做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偶尔想一想,非常励志。</p><p>可不能止步于想。想完,得去做。</p><p>也不能止步于做,得做到。做到比做珍贵,做比想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想一想真是一件廉价的事。</p><p>6.自私,虚伪,功利,冷漠,无趣,严肃,苛刻,偏执,僵硬,贪婪。这些是缺点。</p><p>7.自省,尊重,踏实,克制,不俗,(至少在追求)深刻,高标准,坚定,有原则,上进。这些是优点。</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1.翻以前的一些博文,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内容抽象,有些过于理想,有些甚至不好读懂——因为没有把背景理论介绍清楚。所以从这周起,会改变写作风格。尽量先从身边小事和与己相关的社会事件谈起,再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过后的观点。总而言之,少掉书袋,多接地气。</p>
<p>2.开
</summary>
</entry>
<entry>
<title>心理学考研会遇到哪些问题?</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BF%83%E7%90%86%E5%AD%A6%E8%80%83%E7%A0%94%E4%BC%9A%E9%81%87%E5%88%B0%E5%93%AA%E4%BA%9B%E9%97%AE%E9%A2%98%EF%BC%9F/"/>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心理学考研会遇到哪些问题?/</id>
<published>2017-02-25T23:58:36.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2-26T13:47:08.640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前段时间,考研的结果陆陆续续都出了,有人欢喜有人愁。在2018年的考研党中,我应该是个急性子:我在大一暑假时就刷了四五遍考研英语单词,在大二暑假时就看完了两本参考教材。</p><p>但我还是害怕。因为不清楚心理学考研究竟会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哪些原因让17届的考研党失手。因为未知,所以恐惧。</p><p>所以当我们在谈考研呢,我们到底在谈什么呢?</p><h2 id="考研是学习的一种"><a href="#考研是学习的一种" class="headerlink" title="考研是学习的一种"></a>考研是学习的一种</h2><p>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把「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层面:</p><ul><li>为什么学习?期待从学习中得到的收获。</li><li>学习什么?更好的知识、技能。</li><li>怎么学习?提高掌握更好的知识、技能的能力,并将这份能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li></ul><p>马奇是管理学大牛,对学习的见解非常深刻。考研当然也是学习的一种,不妨沿用这套标准。</p><h2 id="考研目标类-what"><a href="#考研目标类-what" class="headerlink" title="考研目标类(what)"></a>考研目标类(what)</h2><p>出于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决定了要考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认知神经科学专业。为什么?</p><h3 id="有把握"><a href="#有把握" class="headerlink" title="有把握"></a>有把握</h3><p>在此之前,我的考研方向是北师大765的心理学院。因为英语基础不错,并不十分害怕官方给出的12本英语参考书。</p><p>有两个原因,促使我对脑院的认知神经科学动了心。其一,脑院是自主命题,官方给出的参考书籍只有,4本……而且!其中三本都是我们本科学习过的教材,我掌握得都还算不错。我的信心,也从60%飙升到80%。</p><p>第二个原因,是兴趣。</p><h3 id="有兴趣"><a href="#有兴趣" class="headerlink" title="有兴趣"></a>有兴趣</h3><p>因为种种原因,前段时间用一个礼拜自学了生理心理学,并顺利通过了考试。</p><p>震撼,太震撼了。</p><p>大一时,我接触到了《改变心理学的40个研究》和《这才是心理学》这两本神书,了解到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一门迷人的科学,毅然决然地背叛了公共管理,转而投诚心理学……</p><p>大三复习生理心理学,才更深刻地了解到我们的感觉、知觉、情绪、语言、人格、学习和记忆都有相对应的大脑基础和神经机制。比如,与情绪相关的神经机制有,边缘系统的杏仁核、海马、下丘脑,分泌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大脑皮层。</p><p>此外,我看了北师大脑院的马燚娜老师的研究内容,也非常感兴趣。她的最新一篇文章发现了人们信念更新时催产素变化的作用,也令我这个外行耳目一新。</p><h2 id="考研动机类(why)"><a href="#考研动机类(why)" class="headerlink" title="考研动机类(why)"></a>考研动机类(why)</h2><p>因为有兴趣,也更有把握,我选择了脑院的认知神经科学,可似乎还是没说清楚自己为什么想继续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p><p>《这才是心理学》是我心理学的入门书,更是科学的启蒙书。在这本书里,斯坦诺维奇三招两式就驳倒了弗洛伊德、星座等伪心理学,更重要的是,他还用三个特征描述了迷人的心理科学,即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实证主义。</p><p>我开始明白,对人类而言,科学是一种认知方法;对个体而言,科学也可以是改造世界观的强有力的工具。批判性思考,理性,这种生活方式令我神往。所以,考研。</p><h2 id="学习方法类(how)"><a href="#学习方法类(how)" class="headerlink" title="学习方法类(how)"></a>学习方法类(how)</h2><p>明确了为什么考研和考研目标,之后就是用心复习。这部分仅列出可能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的回答以后再补充。</p><h3 id="时间管理类"><a href="#时间管理类" class="headerlink" title="时间管理类"></a>时间管理类</h3><ul><li>如何在较长时期内规划考研,如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li><li>每天应该复习多长时间?</li><li>如何平衡英语、专业课和政治的学习时间?<h3 id="情绪管理类"><a href="#情绪管理类" class="headerlink" title="情绪管理类"></a>情绪管理类</h3></li><li>如何应对抑郁情绪?比如间歇性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失去考研的信心</li><li>如何应对焦虑情绪?比如因时间不足引起的紧张</li><li>如何应对烦躁、不安定?比如复习时注意力涣散,被大量自动化思维和意象干扰<h3 id="理解记忆类"><a href="#理解记忆类" class="headerlink" title="理解记忆类"></a>理解记忆类</h3></li><li>怎么看专业书才记得住?</li><li>看专业书时怎么做笔记?</li><li>看了就忘怎么办?</li><li>英语翻译怎么练?</li><li>怎么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li></ul>]]></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前段时间,考研的结果陆陆续续都出了,有人欢喜有人愁。在2018年的考研党中,我应该是个急性子:我在大一暑假时就刷了四五遍考研英语单词,在大二暑假时就看完了两本参考教材。</p>
<p>但我还是害怕。因为不清楚心理学考研究竟会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哪些原因让17届的考研党失手。因
</summary>
</entry>
<entry>
<title>让天朝崩溃的信念</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8%AE%A9%E5%A4%A9%E6%9C%9D%E5%B4%A9%E6%BA%83%E7%9A%84%E4%BF%A1%E5%BF%B5/"/>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让天朝崩溃的信念/</id>
<published>2017-02-19T14:32:05.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2-19T14:58:19.458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旧文一篇,《天朝的崩溃》的读书笔记。</p><p>茅海建本是历史学家,但在这本书里,却用上了心理学武。器——他在分析一个朝代的信念在鸦片战争中起的作用。“天朝上国”是个非理性信念,而清朝官员们被这个信念裹挟着,丢了江山。</p><p>什么叫非理性信念?简单来说,非理性信念就是和现实大相径庭的想法。</p><p>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过去一年多,而道光帝一直被蒙在鼓里,不清楚英吉利的真正实力,还出了一系列前后矛盾的作战指令。</p><p>被派到战争前线的大员们,有的是贵族,有的战功等身,却选择了集体说谎,对道光帝大施阴谋,他们的谎言,一个比一个天衣无缝、精彩绝伦。</p><p>被神话的林则徐积极翻译洋书洋报,却依然不太明白西方船坚炮利,究竟意味着什么。</p><p>这三个错误的案例本可以被避免。</p><p>但历史走向了滑坡,为什么?答案呼之欲出:清朝官员,连带着万岁爷,都固守着一个不现实的信念,即“天朝上国”。</p><p>因为相信清朝国力强盛,夷邦根本无法撼动,道光帝只愿意接受清军的战败是侥幸;</p><p>因为天朝的制度从理论上捍卫了自己的完美,虽然战败,但大员们纷纷说谎,只为博君一笑;</p><p>因为坚信西方仅仅只是器物技术先进,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忽视了西方制度的先进。</p><p>信念的强大控制能力,可见一斑。</p><p>信念具有排他性,这可以减少人们的认知失调。试想,道光帝及其手下官员,已对天朝上国的观念深信不疑,在这种时刻,清军却在鸦片战争中输得一塌涂地,他们的内心如何平衡?</p><p>解决认知失调的办法有俩个,一是改变认知,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认怂,投降。</p><p>二是改变行为,打赢鸦片战争。前者因为信念早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而后者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清朝体制下,个个都在撒谎,都在欺骗圣上,圣上也乐在其中。</p><p>说到信念,我想举一个不甚恰当的例子,继续叙述其对一个人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情侣的争吵,往往表现为信念的冲突和碰撞,有时是对感情状态的评判不一样,有时是双方关心方式的差异,有时是对异性合理距离看法不一致,凡此种种,在短时期内不能协调,而双方都想让对方屈服。</p><p>在两者的思维模式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是对的,我没错,你错了,我为什么要改?”仔细想想,怎么那么熟悉呢?这不就是满朝文武的天朝观念么?“我们天朝物资丰富,土地辽阔,岂是你们蛮夷敢于侵犯的?”这显然不合理,因为他们口中的蛮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签了一大批不平等条约。</p><p>聊完信念,再谈谈道德。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林则徐被神化,三元里抗英的精神提炼,刘韵珂被污名化,都是典型的道德评价。</p><p>林则徐的禁烟活动,本就是职责所在,却被百姓歌功颂德,林本人甚至被当做鸦片战争的战神;三元里其实只是典型的保家活动,却硬生生被说成是爱国,英军杀进村庄,妻女遭受威胁,怎能不奋起一战?但他们是为自己和家人二战,并非为国,忽视了这一点,便无法客观评价;刘韵珂在浙江时布置防御工程,招兵买马,极大地增强了沿海的防御力量,但他在筹备过程中,中饱私囊,就立马被批成汉奸,他的成就也被否定。</p><p>在中国,道德是一件很常用并且威力强大的武器。忠臣犯错,依然是好人,该赏;奸臣成就好事,却是别有用心。这很荒谬。评判人与事,道德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是否真实、是否表现了美,也应当被纳入评判标准。</p><p>因为坚持着不合理的信念,天朝已经崩溃。作为普通人,我们当然也有着许多不那么合理的观点。</p><p>怎么办?唯有勤拂拭,灵活地改变认知,不然,下一个崩溃的……</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旧文一篇,《天朝的崩溃》的读书笔记。</p>
<p>茅海建本是历史学家,但在这本书里,却用上了心理学武。器——他在分析一个朝代的信念在鸦片战争中起的作用。“天朝上国”是个非理性信念,而清朝官员们被这个信念裹挟着,丢了江山。</p>
<p>什么叫非理性信念?简单来说,非理性信
</summary>
</entry>
<entry>
<title>阅读最珍贵的部分</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9%98%85%E8%AF%BB%E6%9C%80%E7%8F%8D%E8%B4%B5%E7%9A%84%E9%83%A8%E5%88%86/"/>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阅读最珍贵的部分/</id>
<published>2017-02-11T06:13:36.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2-11T08:27:20.244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这几年,知乎、简书以及各种私人公众号里,总有一群人吹捧『快速阅读』,动辄一年读一百本书。和很多无知少年一样,我大一时也曾被这种毒鸡汤洗脑过,但之后我慢慢懂得,阅读最重要的,不是数量。</p><p>阅读最珍贵的部分,是走神。</p><p>前几天,整理了一下kindle的收藏夹,几番斟酌,把近期不会看的书都删除,只保留那些我真正感兴趣的或实用或动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我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都曾频繁地走神。</p><p>走神不是被动地被分散注意力,而是抓住阅读过程中诱你深思的『点』,放任自己去浮想联翩。</p><p>阅读的目的,不是记忆。如果你要应付考试,那么可能需要对教科书进行死记硬背。但在其他情况下,记忆绝非阅读的首要功能。我非常喜欢郝景芳的『生于一九八四』,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但即便这样,我依然记不住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相信也没人能记住。</p><p>我已经忘记书里的大部分内容,但我却能说出『生于一九八四』中许多打动我的『点』。它们曾触发我的想象力与记忆,让我在几十秒内神游虚空,在脑海中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难得的体验,是阅读最大的馈赠。</p><p>以书中一个感悟『点』为例:『人总会走上一条自我意志推动的路』</p><p>这首先让我想到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自主』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自主』被满足,每个人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自由』。</p><p>我紧接着又开始逆向思考,如果『自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一个很恰当的例子是,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不喜欢,上班就是被逼无奈,无奈催生出疲倦,疲倦衍生出叛逆。所以他们可能会在背后骂老板,迟到早退,上班走神。</p><p>把这个理论套在我自己身上,也同样适用。我大一时对心理学很着迷,于是读了不少相关的书,大二终于成功转专业到应用心理学,能够在大学期间学习喜爱的学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当然,如果我转专业失败,我相信我考研时也一定会继续走这条路。</p><p>结束联想,回头看书,对这句话的理解又深了一层:</p><blockquote><p>『人总会走上一条自我意志推动的路』</p></blockquote><p>看,这就是一个『点』带给我的联想。这些推理是我的思考,我心满意足。</p><p>所以为什么我不喜欢『快速阅读』?因为阅读过程中的走神和联想,几乎不可能在『快速阅读』中实现。</p><p>盲目提高阅读速度,只会让自己沦为文字扫描仪。『快速阅读』把你的大脑变成一根水管,信息洪流从中穿梭,而你一无所获。</p><p>你看了很多书,可你的思考很少。只追求阅读数量,是肤浅而无用的。</p><p>人们为什么那么在意阅读数量?因为不满。不满,就会贪婪。我大一时曾疯狂刷书,上课、晚自习、周末,都在看kindle或纸书。我记录阅读数量,可后来发现自己连书名都快记不全了,这非常讽刺。</p><p>一本好书,总会有那么一些『点』,会让你停止翻页,偏着头,皱眉思索。那些引你暂停阅读的『点』,可能使你恍然大悟,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可能让你想到一个新问题,百思不得其解。</p><p>没关系,这些问题和答案都属于你了,因为你思考过。</p><p>很多年以后,你可能会再想起这些『点』,在大街上又停下来,偏着头,皱眉思索,忽有所悟。这就是阅读最珍贵的部分。</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这几年,知乎、简书以及各种私人公众号里,总有一群人吹捧『快速阅读』,动辄一年读一百本书。和很多无知少年一样,我大一时也曾被这种毒鸡汤洗脑过,但之后我慢慢懂得,阅读最重要的,不是数量。</p>
<p>阅读最珍贵的部分,是走神。</p>
<p>前几天,整理了一下kindle的收
</summary>
</entry>
<entry>
<title>最难消受是群发</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6%9C%80%E9%9A%BE%E6%B6%88%E5%8F%97%E6%98%AF%E7%BE%A4%E5%8F%91/"/>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最难消受是群发/</id>
<published>2017-01-30T08:32:17.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2-04T03:34:53.643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春节收到很多群发的祝福短信,我当然一条也没回。但有趣的是,一位好友表示,即便知道对方群发,但想到对方好歹花了一秒勾选了自己,也不忍心不做回复。</p><p>他们甚至还愉快地聊了会天。这让我大感诧异,因为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不回复群发消息将促进社会风气进步,理由如下。</p><h2 id="为什么总有人坚持群发祝福?"><a href="#为什么总有人坚持群发祝福?" class="headerlink" title="为什么总有人坚持群发祝福?"></a>为什么总有人坚持群发祝福?</h2><p><strong>经济学推崇从成本和效益分析一个人的行为。</strong>一个理性的人会做某事,必定是效益超过了成本。</p><p>群发消息简单方便,只需要编辑一条消息,随后勾选几百位好友,就可以把祝福复制。</p><p>最妙的是,如果你勾选了300位好友,其中只要多于1人回复了你的祝福,那你就赚了。而如果300人中有100人回复了,那就是1:100的买卖,简直赚翻了。此其一也。</p><p>在群发者眼里,每个礼貌的回复都是对他的夸奖和赞赏:「你真贴心,还记得祝福我」一个接一个的回复,不停地强化他的认知:群发是好的,好事要多做。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喜欢群发祝福短信的,绝不只是活跃在春节而已,国庆节、劳动节甚至情人节,永远有他们群发的身影。</p><p>这就是群发祝福短信将会长期存在的两个原因。</p><h2 id="稀缺才有价值"><a href="#稀缺才有价值" class="headerlink" title="稀缺才有价值"></a>稀缺才有价值</h2><p>群发短信最惹人厌恶的一点,就在一个「群」字。</p><p><strong>稀缺的东西才有价值。</strong>窈窕淑女稀缺,所以君子好逑;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你对伴侣的付出就更令人感动。</p><p>情侣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方愿意为你做一些他不愿对其他人做的事。这种特殊对待,让情感更有价值。</p><p>你群发消息给我,必定是只把我当做芸芸众生中的普通路人,我在你的通讯录里毫无地位,我在你眼里没有丝毫特殊,我又何必回复?</p><p>和在朋友圈发祝福不一样的是,群发祝福试图在私聊窗口中营造一种「我是特地祝福你」的幻觉,这种心机也令人不齿。</p><h2 id="别让语言成为廉价的工具"><a href="#别让语言成为廉价的工具" class="headerlink" title="别让语言成为廉价的工具"></a>别让语言成为廉价的工具</h2><p>群发者往往还持有一个信念:<strong>群发祝福肯定有效,肯定起作用</strong>:</p><ul><li>只要我给你群发了短信,你就会感受到了我的祝福</li><li>只要你感受到了我的祝福,就会对我有好感</li><li>只要你对我有好感,我们关系就更近了一步</li></ul><p>这个逻辑虽然功利,但也无可厚非,毕竟人际关系本就有点现实功利。我反感的,是群发者对语言的轻慢。</p><p>好比男生惹女友生气,于是不停道歉,「对不起,是我错了,原谅我吧」</p><p>如果女生继续闹脾气,男生甚至会说,「我都说对不起了,你还想我怎么样??」</p><p>群发者和男生的共同点,是他们把「语言」看作一个万能的按钮,只要拍下这个按钮,就能达到目的,改变对方心意。未免有点贪婪。</p><p>群发祝福贪婪地使用语言工具,轻慢了关系中的特殊性,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春节收到很多群发的祝福短信,我当然一条也没回。但有趣的是,一位好友表示,即便知道对方群发,但想到对方好歹花了一秒勾选了自己,也不忍心不做回复。</p>
<p>他们甚至还愉快地聊了会天。这让我大感诧异,因为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不回复群发消息将促进社会风气进步,理由如下。</p>
</summary>
<category term="思考"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tags/%E6%80%9D%E8%80%83/"/>
</entry>
<entry>
<title>如何选择靠谱的伴侣?</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A6%82%E4%BD%95%E9%80%89%E6%8B%A9%E9%9D%A0%E8%B0%B1%E7%9A%84%E4%BC%B4%E4%BE%A3%EF%BC%9F-1/"/>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如何选择靠谱的伴侣?-1/</id>
<published>2017-01-21T02:34:45.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21T02:36:58.080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h2 id="前言"><a href="#前言" class="headerlink" title="前言"></a>前言</h2><p>就在前几天,表哥结婚了,我是伴郎,非常开心。嫂子很美,贤良淑德。我今年21,再过……10年也该结婚了,所以我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伴侣?</p><p>巴菲特的著名合伙人查理芒格早就回答过这个问题:</p><blockquote><p>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对方,因为优秀配偶可都不是傻瓜。</p></blockquote><p>查理芒格晚年在各种场合倡导普世智慧,所以他明智地只选择了问题前提进行了回答。让自己变得更好,是找到优秀配偶的前提——但远非全部。</p><p><strong>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特别靠谱的伴侣也需要特别靠谱的你</strong>,这道理再简单不过。这和查理芒格经常用的演讲结束语相得益彰:</p><blockquote><p>我的剑留给能够挥舞它的人!</p></blockquote><p>这篇文章不是要介绍查理芒格的思想,而是想谈谈如何选择靠谱的伴侣。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堪比『女人到底想要什么』,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正面回答太难,不妨先逆向思考。</p><h2 id="如何选择不靠谱的伴侣"><a href="#如何选择不靠谱的伴侣" class="headerlink" title="如何选择不靠谱的伴侣"></a>如何选择不靠谱的伴侣</h2><p>数学家雅各比强推崇『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正面回答往往涉及穷举法,而逆向思考只关注最核心的问题,帮助我们节省大量认知资源。好铁用在刀刃上,认知资源应该投入在关键问题。</p><p>在美国,有一则的农民谚语广为流传,略显荒唐,但也不乏真理:</p><blockquote><p>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p></blockquote><p>反过来想,什么伴侣不靠谱?你又是否靠谱?</p><p>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叫『不靠谱』。也许我们可以参考查理芒格在『如何过上痛苦的人生』中的观点:</p><blockquote><h3 id="反复无常"><a href="#反复无常" class="headerlink" title="反复无常"></a>反复无常</h3><p>即不虔诚地做你正在做的事。只要养成这个习惯,你们所有优点共同产生的优势都会被抵消,不管那种效应有多么巨大。</p><h3 id="只从自身经验获得知识"><a href="#只从自身经验获得知识" class="headerlink" title="只从自身经验获得知识"></a>只从自身经验获得知识</h3><p>忽视其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不从中广泛地吸取教训,并且古今中外概莫如是。</p><h3 id="遭遇一次失败就意志消沉"><a href="#遭遇一次失败就意志消沉" class="headerlink" title="遭遇一次失败就意志消沉"></a>遭遇一次失败就意志消沉</h3><p>即使是最幸运、最聪明的人,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失败,一蹶不振,就难东山再起</p></blockquote><p><strong>避免变得不靠谱,需要专注、广泛地思考古今中外智者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糟糕情绪。</strong>这些品质需要磨练,符合要求的必定是少数,要配得上如此优秀的伴侣,你也不能太弱。</p><p>如何才能培养上述三种品质呢?我发现这些品质的共同起点都是:</p><h2 id="好奇"><a href="#好奇" class="headerlink" title="好奇"></a>好奇</h2><p>在我看来,靠谱的伴侣一定好奇心旺盛,包括但不限于:</p><ul><li><strong>对世界感到好奇</strong>,并非博而不精,而是深入一项活动,领略其全部的美妙之处,这种对『物』的兴趣是专注的起点。具体表现为多才多艺、能力强</li><li><strong>对他人感到好奇</strong>,才会对古今中外智者的经验和教训产生兴趣,并联系自身进行思考。具体表现为爱阅读、会聊天</li><li><strong>对自己感到好奇</strong>,会驱使你丰富自己的内心,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具体表现为情绪稳定、了解自己优缺点</li></ul><h2 id="自我决定论"><a href="#自我决定论" class="headerlink" title="自我决定论"></a>自我决定论</h2><p>上述三种不同领域的好奇,恰好对应 Deci 和 Ryan 提出的『自我决定论』中的基本需求理论:</p><ul><li>对世界好奇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掌握很多<strong>『能力』</strong>(competence),从而变得丰富有趣</li><li>对他人好奇,才可能更好地倾听与表达,这是人类<strong>『归属』</strong>的需要(belonging),这也会让两人的沟通和相处变得更加愉快</li><li>对自己好奇,才会懂得追随自己的『内在动机』,实现<strong>『自主』</strong>(autonomy),而非感觉被社会压力推动着做选择</li></ul><p>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在寻找一个『能力』、『归属』、『自主』等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的伴侣。</p><p>这显然太难。就连『自我决定论』的提出者都认为,这个世界自我决定、内在动机驱使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处于正态曲线的中央。</p><p>也许我应该将标题改成『如何选择理想的伴侣?』但为了证明我不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strong>伴侣应该好奇和靠谱。</strong></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h2 id="前言"><a href="#前言" class="headerlink" title="前言"></a>前言</h2><p>就在前几天,表哥结婚了,我是伴郎,非常开心。嫂子很美,贤良淑德。我今年21,再过……10年也该结婚了,所以我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选择一个
</summary>
<category term="思考"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tags/%E6%80%9D%E8%80%83/"/>
</entry>
<entry>
<title>人生有意义吗</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a-ba-e7-94-9f-e6-9c-89-e6-84-8f-e4-b9-89-e5-90-97/"/>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a-ba-e7-94-9f-e6-9c-89-e6-84-8f-e4-b9-89-e5-90-97/</id>
<published>2017-01-14T21:52:39.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35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img src="http://cengxiaoyu.com/wp-content/uploads/2016/11/21..jpg" alt></p><p>旧文一篇。</p><p>之前提到过《积极情绪的力量》,作者芭芭拉提出了非常有名的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被赛里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的天才。这次这本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是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大牛也是奠基人,米哈克契科森米哈赖。以后会继续关注积极心理学和冥想。</p><p>这本书被翻译成《当下的幸福》,但其实原标题是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积极心理学的著作经常是成功学、幸福学的画风,翻译难辞其咎。但实际上,这本书引用了很多实证性的研究,解答了三个难题:第一,人生有意义吗;第二,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第三,如何控制我们的意识。</p><p>作者认为,这三个问题都与心流体验相关,那么到底什么是心流呢?当你心中有一个目标,同时你也有完成这个目标的一定力量时,你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变得清晰可见,同时这个目标也会给你带来”挑战”。这个目标会推着你去与外界互动,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你也会收到即时的反馈,这样的意识状态就称之为心流。最典型的,男生的心流是玩英雄联盟,女生的心流是逛淘宝。</p><p>那么,人生意义、幸福、意识的控制,和心流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的观点是,人生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找和创造意义,而创造意义的活动往往会创造心流;幸福;我们的意识不等同于我们的大脑,至少不被我们的大脑控制,所以我们的意识会经常调皮地跑到过去或者跳到未来,但其实我们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刻,而心流状态,可以让你最大限度地享受你的生活,心流,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我们的意识。</p><p>既然心流状态这么重要,要怎么样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呢?作者认为心流状态有八大特点,第一,从事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从男生而言玩英雄联盟的时候,打人机和打定级赛相比,肯定是打定级赛的时候出现心流状态更多;第二点,运用相关技巧。女生逛淘宝时善于发现买家秀,从中发现差异并决定要不要买这件衣服;第三点和第四点,目标明确,并提供立即的反馈。如果你玩ADC,那么就会规划好在下路补好兵,然后争取多拿人头,与此同时,补兵的金钱、经验也会给你提供立即的反馈;第五点和第六点,你有掌控的感觉,有一种秩序感。男生玩游戏的时候最喜欢的状态就是carry全场,女生逛淘宝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像女王一样在店铺间寻找然后最后下单;第七点,超越自我。男生打游戏顺风局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女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沉浸于模特的脸和身材;第八点,时间感异常。女生刷一个小时淘宝可能觉得只过了五分钟,男生打一局一个小时觉得也就是一根烟。</p><p>从特点描述来看,心流的状态是很美好的。英雄联盟和淘宝的心流体验都设计得比较成功。那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领域会出现比较多的心流状态呢?作者大概分了五个领域,分别是感觉,知觉,工作,社交,挫折和压力。</p><p>从感觉来说,体育比如跑步,视觉比如绘画和影视剧作品,听觉有音乐,味觉有美食;从知觉来看,有阅读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运用科学方法论,思考哲学,甚至运用记忆;从工作来说,简单的任务是不会产生心流体验的,而有一定难度、你经过努力后恰好能解决的则看可以;人际关系也有很多方面,亲人,朋友,伴侣,孩子,同学,陌生人,但凡是深聊,都会进入心流状态;挫折和压力,这一块听起来会有点不可思议,心流不是很美好的体验么,为什么挫折也会触发心流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加入明天就是情绪心理学的期末考试,但你还没有看书,在这种压力去复习情绪心理学,会不会很专注很拼命呢?</p><p>刚才提到了挫折与压力,这也是这本书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方面,作者非常推崇弗兰克的意义疗法或者称为存在主义疗法。那么,为什么提到挫折时,作者会如此看重弗兰克的理论呢?可能有同学知道,弗兰克写了一本《活出意义来》,英文名是《MAN’S SEARHING FOR MEANING》。存在主义疗法号称维也纳精神分析疗法第三学派,第一学派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第二学派是埃利斯大名鼎鼎的理性情绪疗法(REBT),也被戏称为ABCDE疗法。第三学派就是存在主义疗法。弗兰克的存在主义疗法、意义疗法脱胎于他的一段经历,他是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呆了三年,他的亲属里只有妹妹幸存。在纳粹集中营,他一直在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最终得出结论,人类的意义来源,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创造东西和工作,第二类是体验某件事或体验和某人的爱,第三类是苦难。这三类活动,是人类意义的主要来源。</p><p>最后,引用一段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中的话作为结尾</p><blockquote><p>人不应该询问别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相反,他该认识到,他自己才是被生命诘问的人。</p></blockquote>]]></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img src="http://cengxiaoyu.com/wp-content/uploads/2016/11/21..jpg" alt></p>
<p>旧文一篇。</p>
<p>之前提到过《积极情绪的力量》,作者芭芭拉提出了非常有名的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被赛里格
</summary>
<category term="书抄"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4%B9%A6%E6%8A%84/"/>
</entry>
<entry>
<title>世事何曾是绝对</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8-96-e4-ba-8b-e4-bd-95-e6-9b-be-e6-98-af-e7-bb-9d-e5-af-b9/"/>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8-96-e4-ba-8b-e4-bd-95-e6-9b-be-e6-98-af-e7-bb-9d-e5-af-b9/</id>
<published>2017-01-07T04:16:26.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38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img src="http://cengxiaoyu.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46339803ce789d3405db5c2616cb4bfe-1.png" alt></p><p>上个星期准备了四门专业课的考试,非常疲惫,但还是抽空看完了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这是个挺魔幻的故事。在战争中,一个子爵身体被炸成了两半,但都存活了下来。一半子爵无恶不作,另一半子爵则是基督再世。故事结尾,两半子爵合二为一,体现了卡尔维诺对辩证的思考。</p><p>我猜测,很多人和我一样,认为代表善的那半子爵应该存活,代表恶的子爵应该被绞死,于是世间该多么美好。但看完小说后,我又有了新的思考。事实上,邪恶的子爵虽然无恶不作,但他坚毅果敢,决策利落;而善良的子爵则优柔寡断,处处留情。</p><p>合二为一的子爵经历过极端的善与恶,在治理领地时,变得智慧多多。这个寓意深刻的结尾,也恰好对应了题图辩证的内涵:如果你只看到太极图黑的那一部分,忽略了白的另一侧,那么你并不拥有这一枚太极。</p><p>同理,理性与感性,公平与效率,成熟与天真,依赖与独立,这些承袭自笛卡尔二分法的概念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便利,却也遗毒不少。截然二分,让我们误以为它们对立,却忘了它们本可以融合。</p><p>我想起了之前看的一篇讨论工作与生活关系的文章:</p><blockquote><p>平衡工作和生活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因为在考虑平衡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陷阱。但是,工作和生活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可以相互融合。</p></blockquote><p>这篇文章角度真是很独特,看完这篇文章后的好几天,我都一直在咀嚼这个观点。我后来才觉察,这个观点的优美之处恰恰在于,辩证。</p><p>于是我对辩证逻辑越来越感兴趣,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相关资料。在一本『 Mindware : tools for smart thinking 』里,作者引用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五类辩证思维:</p><ul><li>relations and context(关系和背景)</li><li>anti formalism(反形式主义)</li><li>contradiction(矛盾)</li><li>change(改变)</li><li>uncertainty(不确定性)</li></ul><p>此外,我在王烁的『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一书中,非常巧合地看到一篇观点相似的文章,这篇文章提出一个更为简单粗暴的观点,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作者引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p><blockquote><p>同时葆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p></blockquote><p>我同样看过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一本书,但当时真是太年轻,还没有充分领悟辩证的优美。积极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契科夫米哈赖提出,辩证,或者说矛盾,与创造力高度相关。</p><blockquote><p>有创造力的人没有单一的风格,既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惟一共通的地方就是复杂:同时拥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极端,并在两者之间自如转换。他们既精力充沛又安静,既专注又松驰,既外向又内向,既骄傲又谦卑,既聪明又天真,既有想象力又务实,既爱嬉戏又有纪律,既有激情又能超脱客观,既革命又传统,以及,拥有跨越性别的气质</p></blockquote><p>我想起之前在概率论课堂上学习的贝叶斯推理。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了解面临的困境,然后根据最可靠最即时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普通人只想解决矛盾,而智者不惧矛盾,只怕信息不足。他们会根据足够多的信息,在矛盾的两极中自由切换。</p><p>这种辩证的智慧值得用一生去追求。</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img src="http://cengxiaoyu.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46339803ce789d3405db5c2616cb4bfe-1.png" alt></p>
<p>上个星期准备了四门专业课的考试,非常疲惫,但还是抽空
</summary>
<category term="思考"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6%80%9D%E8%80%83/"/>
</entry>
<entry>
<title>大学以来我最喜欢的那些书</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206/"/>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206/</id>
<published>2016-12-31T03:24:51.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25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h3 id="nbsp"><a href="#nbsp" class="headerlink" title=" "></a> </h3><h3 id="这篇文章不是书单"><a href="#这篇文章不是书单" class="headerlink" title="这篇文章不是书单"></a>这篇文章不是书单</h3><div>大学前两年,我收集了大量的书单,现在回头看,合我意的推荐非常少。翻看这两三年自己记录的7个已读书单,有很多书我已经完全不想再读第二遍。书那么多,时间有限,挑选书变得越来越重要,只靠书单找书,未免太不靠谱。于是整理了大学以来最喜欢的书,借此机会梳理自己的阅读口味,便于未来挑书。</div><h3 id="这篇文章记录的都是好书"><a href="#这篇文章记录的都是好书" class="headerlink" title="这篇文章记录的都是好书"></a>这篇文章记录的都是好书</h3><div>什么是好书?好书不能只用经典、畅销、获奖定义。<strong>所谓好书,值得重复阅读,并且每次读都会触发你新的思考和行动。</strong>大学前两年,我过分追求读书数量,读了不少差书,浪费不少时间。幸运的是,还是遇到了一些好书,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我与这些好书的作者反复对话,从这些书中反复汲取养分,在这个过程中,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也逐渐改变。</div><div> </div><div>以下的书,我都读过两遍甚至更多。我的kindle有一个命名为『常看 』的收藏夹,这些书便栖息于此。<strong>我时常随机打开其中一本,读上几页,它们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strong>;如果你相信我的品味,那么你应该也不会失望。写完此文我更有自信,无论大家是否喜欢,如果有人因我的推荐看了其中的一本或几本,至少不会是损失,必当有所收获。大部分文章都有一句话总结,以节省读者时间。</div><h2 id="虚构类(故事)"><a href="#虚构类(故事)" class="headerlink" title="虚构类(故事)"></a><strong>虚构类(故事)</strong></h2><h4 id="1-生于一九八四"><a href="#1-生于一九八四" class="headerlink" title="1 生于一九八四"></a>1 生于一九八四</h4><div>套用亚里士多德的剧作法写个一句话总结,<strong>『寻找生命意义-痛苦-找到生命意义 』</strong>简单,而有力量。作者郝景芳,曾因『北京折叠』获雨果奖。<strong>我一直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诸多困惑,而这本书以自传的形式,写了大学生在人生选择、工作、亲子关系等方面的迷茫,穿插了大量对自由、理性、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议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strong>作者本科和硕士学的是物理和经济学,你也许不喜欢她故事的方式,但一定会被作者深刻的议论折服。1984也是个神奇的年份。</div><h4 id="2-斯通纳"><a href="#2-斯通纳" class="headerlink" title="2 斯通纳"></a>2 斯通纳</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于无声处听惊雷』</strong></div><div>从正态分布看,我们大多数人注定一生平凡,于是我们反抗,我们焦虑,我们恐慌。但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可不必:<strong>平凡生活也能跌宕起伏</strong>。我和一位很佩服的学长讨论过此书,最钟达成了以上共识。故事线非常简洁,如果你对故事的定义严格些,那么大学文学教授的一生甚至算不上是一个好故事。作者的牛逼之处在于,运笔如虹,把小事写得气势磅礴。这就非常难能可贵。</div><h4 id="3-One-Day-一天"><a href="#3-One-Day-一天" class="headerlink" title="3 One Day 一天"></a>3 One Day 一天</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为了配得上你,我努力了二十年』</strong></div><div>可能是我最喜欢的言情小说,没有之一。安妮海瑟薇主演了同名电影。我小时候喜欢的一位童话作家曾经说过一句话,『好书都励志』,深表赞同。所以这是本励志言情小说,女同学们应该不时翻看,增长自信。在这漫长的二十年里,女主角在饮食、作息、运动、写作等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平衡,男主角则是反面教材,所以看到最后我大怒,觉得男主配不上女主。电影和中文版的翻译都太糟糕了,如果有能力,推荐英文版。</div><h4 id="4-岛上书店"><a href="#4-岛上书店" class="headerlink" title="4 岛上书店"></a>4 岛上书店</h4><div>这本书太畅销了,本来没有推荐的必要,但我着实喜欢,所以想谈点自己的感受。作者野心很大,<strong>试图**</strong>用书连接起了一群内向孤独的人,并尝试用这个故事串起14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我认为她成功了。译者孙仲旭,毕业于郑大外语学院,翻译过『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2014年因抑郁症自杀。我对这本书的50%的喜爱,都来源于Luke丰厚优雅的译笔。我甚至幻想,他要是能翻译我喜欢的『One Day』和『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那该有多好,前者励志,后者逍遥。</div><h4 id="5-苏东坡传"><a href="#5-苏东坡传" class="headerlink" title="5 苏东坡传"></a>5 苏东坡传</h4><div>推荐海南出版社版本,译者是台湾的宋碧云老师,译笔流畅而亲切。严格来说,此书并非虚构故事,但我认为林语堂先生在为苏轼作传时,必定经过了大量主观加工,说他神化了苏东坡也不为过。所以此书完全可以当故事看。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苏轼是个『斜杠青年 』,他的身份与标签简直不要太多,书法家、画家、造酒家、工程师、政治家、大法官、佛教徒。此书最大的亮点还是苏轼的仕途与心境的起伏。中国文人,不论在什么环境都倡导豁达,但他们又说『文章憎命达 』。这本不矛盾。苏东坡最伟大的一点在于,<strong>他充分咀嚼了痛苦,并以此为养分创作</strong>,这就很了不起。</div><h4 id="6-富兰克林自传"><a href="#6-富兰克林自传" class="headerlink" title="6 富兰克林自传"></a>6 富兰克林自传</h4><div>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可能会一直认为『苏东坡传』是我读过最棒的传记。契科夫米哈赖在『创造力』一书中曾指出,<strong>个性多样化甚至偶尔矛盾的人往往具有高创造力</strong>。富兰克林和苏东坡显然符合这个标准。富兰克林是被印在美元上的开国元勋,一生为美国和他所在的州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品德成功论的倡导者。他练习写作、培养13种美德的经历至今仍被大量引用,如最近很火的『刻意练习』一书。</div><h4 id="7-源泉"><a href="#7-源泉" class="headerlink" title="7 源泉"></a>7 源泉</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个体大于集体,伟大胜过平庸 』</strong></div><div>安兰德为宣扬自己哲学理论而创作的故事,歌颂伟大,唱衰从众,也是本励志的好书。看完这本书,我基本接纳了作者的理性利己主义的哲学观。我大一时曾读过『自尊的六大支柱』,也很喜欢,后来才知道安兰德与此书作者有过一段婚外情,但结局并不愉快。也许可以用作者序言里的一句话概括这本书,『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固有本能——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这并不重要。正是这些极少数的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我所追求的,正是向这些为数不多的人致意,其余的人与我无关』</div><h4 id="8-树上的男爵"><a href="#8-树上的男爵" class="headerlink" title="8 树上的男爵"></a>8 树上的男爵</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strong></div><div>很多人推崇卡尔维诺的其他作品,但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我们的祖先』系列,尤其喜欢这个故事,也许是因为他其他书我都看不懂……十二岁那一年,科希莫爬上了一棵树,并发誓永远不下地面。他真的那样做了,死后葬在树上。卡尔维诺用这个美妙的故事告诉我们,<strong>顽固坚持某些自我选择,也是与群体连接的一种方式</strong>。</div><h4 id="9-寒冬夜行人"><a href="#9-寒冬夜行人" class="headerlink" title="9 寒冬夜行人"></a>9 寒冬夜行人</h4><div>同是卡尔维诺的作品,但我并没有看得很懂。就我看懂的那部分而言,已经觉得非常厉害。作者为故事里的男读者和女读者<strong>构建了一个十层的世界,探讨了他对阅读和出版的一些看法</strong>。每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他都只写了开头。和『盗梦空间 』不一样,作者希望探索的是永远不会完结的小说。</div><h4 id="10-银河帝国"><a href="#10-银河帝国" class="headerlink" title="10 银河帝国"></a>10 银河帝国</h4><div>阿西莫夫,科幻三巨头之一。看得出来刘慈欣有借鉴此系列的概念。我觉得每个心理系的学生都应该读几部这个系列的故事,因为这个系列的内核是一门结合心理学和数学的新学科,<strong>『心理史学』,即利用超超超大样本的心理数据来预测未来</strong>。基地和第二基地的博弈格局非常辽阔,我觉得书里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超越了科幻,而深入到了历史、政治、人性的探讨。作者认为银河的最佳结局是意识共同体,这就让我受到了惊吓。</div><div> </div><h2 id="非虚构类(观点)"><a href="#非虚构类(观点)" class="headerlink" title="非虚构类(观点)"></a>非虚构类(观点)</h2><h4 id="1-把时间当作朋友"><a href="#1-把时间当作朋友" class="headerlink" title="1 把时间当作朋友"></a>1 把时间当作朋友</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理性,让生活更美好』</strong></div><div>这本书不教时间管理,只谈心智。但作者的心智概念其实就是理性:通过对意识、行为进行二阶评估,实现更高效的思考和践行。具体来说,作者号召每个人培养理性,更好地阅读和学习。</div><h4 id="2-这才是心理学"><a href="#2-这才是心理学" class="headerlink" title="2 这才是心理学"></a>2 这才是心理学</h4><div>第六版书名是『对伪心理学说不』。作者斯坦诺维奇是心理学大牛,三招两式就破解了外行眼中的伪心理学,同时科普了<strong>操作主义、可证伪性、实验研究、概率推理</strong>等知识。这是我心目中国心理学入门的最佳著作。有朋友问我要心理学推荐书籍,我往往也是推荐这本,反馈都很不错。要了解心理学,就得先把头脑中的关于心理学的错误观念先清除,不破,不立。</div><h4 id="3机器人叛乱"><a href="#3机器人叛乱" class="headerlink" title="3机器人叛乱"></a>3机器人叛乱</h4><p><strong>『人类只是基因和模因的载体,人类需重构理性之心 』</strong></p><div>理性三部曲之一。高考之后的那个暑假,我读完了『自私的基因』,被书中基因和模因(meme)的概念震撼得冷汗直流。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同样的震撼,然而万幸,作者开出了药方。第八章着墨于对理性的阐述,最值得反复读。</div><h4 id="4-超越智商"><a href="#4-超越智商" class="headerlink" title="4 超越智商"></a>4 超越智商</h4><p><strong>『聪明不等于理性』</strong></p><div>理性三部曲之二。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三重心智理论,又整理了13种流体理性和5大类晶体理性促进剂、8大类晶体理性抑制剂,终于说明白了何谓理性。</div><h4 id="5-穷查理宝典"><a href="#5-穷查理宝典" class="headerlink" title="5 穷查理宝典"></a>5 穷查理宝典</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多元思维模型』</strong></div><div>大三才读这本书,显然有些晚。如果能在大一接触这本书,那我的学习和阅读过程肯定会发生巨大改变。作者是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他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回报率高得吓人,巴菲特认为这是他和查理芒格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查理芒格的智慧可见一斑。作者非常推崇心理学在商业和投资中的运用,但他也对心理学有大量不满,认为心理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他提出,要想获得普世智慧,就得建立『多元思维模型』,这是全书最闪闪发亮的观点。其他部分可有可无,主要推荐第四章中作者的十一篇演讲,我尤其喜欢第一篇『如何过上痛苦的人生』。</div><h4 id="6-我说的不一定对"><a href="#6-我说的不一定对" class="headerlink" title="6 我说的不一定对"></a>6 我说的不一定对</h4><div>作者梁欢是个<strong>丰富、有趣而又深刻</strong>的人:他写作师从王小波,文字逻辑清晰;他人生偶像是富兰克林,曾因模仿富兰克林的勤勉而生病住院;他设计过游戏,当篮球评论员,还在知乎工作过,最后以歌手身份出道。我对这本书唯一不满在于,书中充塞着作者本人写真。读完我就撕了个干净。</div><h4 id="7-少有人走的路"><a href="#7-少有人走的路" class="headerlink" title="7 少有人走的路"></a>7 少有人走的路</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人生困难重重』</strong></div><div>作者是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分析成长、爱情、痛苦,鞭辟入里,又很有指导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咨询是一门帮助人生活得更好的手艺,也是一门艺术。</div><h4 id="8-我的精神家园"><a href="#8-我的精神家园" class="headerlink" title="8 我的精神家园"></a>8 我的精神家园</h4><div>王小波的杂文集。作者的很多价值观在今日看来只是寻常,但至少领先他所在的时代十年,比如经验理性主义、自由、尊严。我反复看这本书,因为他太逗了,写文章像说相声,包袱一个接着一个。我曾在另一本书上收获一个观点,『四有文章 』才是好文章,即<strong>有趣、有料、有用、有力</strong>,此书符合这四个标准。</div><h4 id="9-吕思勉谈读书治学"><a href="#9-吕思勉谈读书治学" class="headerlink" title="9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a>9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h4><div>在图书馆偶然碰到,惊为天书。吕思勉是历史学家,通读几遍二十四史,被学界赞扬。字数不多,但观点深刻。我反复阅读第一章辨析<strong>书本知识和现实知识的部分</strong>,逐渐破除对功利阅读的迷信。不学而知,岂非更加高明?</div><h4 id="10-青年与学问"><a href="#10-青年与学问" class="headerlink" title="10 青年与学问"></a>10 青年与学问</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年轻人如何读书与学习?』</strong></div><div>作者唐君毅,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我室友收藏了大量国学书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哲学,而我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仅来自于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三书』。在我看来,若非有学术追求,那么学习哲学就应该指导生活,所以唐君毅的新儒学是实用的。『说读书之难与易 』一篇对阅读的见解非常具有深度和广度,可以解决关于阅读的大多数问题。大一时,戒备常与我讨论读书方法问题,无果。如果当时遇到这本书就好了。</div><h4 id="11-打破自我的标签"><a href="#11-打破自我的标签" class="headerlink" title="11 打破自我的标签"></a>11 打破自我的标签</h4><div>与『生于一九八四』一样,都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刻剖析,本书基于大量理论和观察事实,解答了一个问题,<strong>『年轻人如何改变命运』</strong>作者师从国内研究康德的哲学大牛邓晓芒,提倡用『多层还原法 』分析问题。</div><h4 id="12-越读者"><a href="#12-越读者" class="headerlink" title="12 越读者"></a>12 越读者</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终生自我教育者该如何阅读?』</strong></div><div>作者郝明义,翻译过『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老师身患残疾,但依然为台湾的出版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与他的阅读方法不无关系。他提倡饮食阅读,将阅读分为主食阅读、甜食阅读、美食阅读和果蔬阅读。受他的启发,我也将自己的阅读种类分成了主食阅读、经典阅读和娱乐阅读,非常受用。</div><h4 id="13-爱的艺术"><a href="#13-爱的艺术" class="headerlink" title="13 爱的艺术"></a>13 爱的艺术</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爱情是训练自己 』</strong></div><div>正确打开方式:情侣吵架后服用本书,吵一次,看一次。弗洛姆认为,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只有谦恭、勇敢、真诚、有纪律性地去爱他人,才能在爱情中获得满足。</div><h4 id="14-生活的艺术"><a href="#14-生活的艺术" class="headerlink" title="14 生活的艺术"></a>14 生活的艺术</h4><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生活得学会享受悠闲 』</strong></div><div>林语堂先生把中国士大夫文化贩卖到西方的成果,翻译非常难懂,但还是推荐,因为我觉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多少有点异化,不妨回溯源头,从老祖宗那吸收一点养分。我对此书最大的困惑在于,在我国,中产阶级才有悠闲,我等穷学生只想早点把自己卖了赚钱,如何享受?一念及此,悲从中来,呜呼哀哉。</div><h4 id="15-暗时间"><a href="#15-暗时间" class="headerlink" title="15 暗时间"></a>15 暗时间</h4><div>一位程序员自学心理学的博文集锦,书中的两篇文章说服了我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困惑,为之后搭建独立博客打下了基础。扉页的一段话非常有力量:<strong>『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沙漏颈部较粗。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即使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strong></div><h4 id="16-文心"><a href="#16-文心" class="headerlink" title="16 文心"></a>16 文心</h4><div>选用这本教材,意在为大学语文补课。作者是叶圣陶和夏丐尊,都是教育大家。这本书本该是故事类,但又确实传递了大量<strong>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文学史、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知识</strong>,内容丰富,故事有趣,值得反复读。</div><h4 id="17-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a href="#17-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class="headerlink" title="17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a><strong>17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strong></h4><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有哪些习惯能让生活更美好?』</strong></div><br><div>如果有好事者整理一份『因书名而被严重低估的好书』的书单,这本书很可能名列榜首。书名听着实在太成功学,以至于我每次跟朋友推荐这本书,都要尴尬地解释很多遍。但事实上,这本书架构了一个非常实用而简洁的个人成长系统,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加高效、从容。试举一例,书中的第四个习惯,『解彼知己』,这实在是沟通的不二法门,而每个人都清楚,有效的沟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有多么重要。</div><br></div>]]></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h3 id="nbsp"><a href="#nbsp" class="headerlink" title="&nbsp;"></a>&nbsp;</h3><h3 id="这篇文章不是书单"><a href="#这篇文章不是书单" class="headerlink" titl
</summary>
<category term="书抄"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4%B9%A6%E6%8A%84/"/>
</entry>
<entry>
<title>人生是个游戏,这是你的攻略</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a-ba-e7-94-9f-e6-98-af-e4-b8-aa-e6-b8-b8-e6-88-8f-ef-bc-8c-e8-bf-99-e6-98-af-e4-bd-a0-e7-9a-84-e6-94-bb-e7-95-a5/"/>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a-ba-e7-94-9f-e6-98-af-e4-b8-aa-e6-b8-b8-e6-88-8f-ef-bc-8c-e8-bf-99-e6-98-af-e4-bd-a0-e7-9a-84-e6-94-bb-e7-95-a5/</id>
<published>2016-12-24T02:44:24.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25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h1 id><a href="#" class="headerlink" title></a><img src="\" alt="\"></h1><p>忙于复习,就不写新文章了,翻译一篇很有意思的博客:人生是个游戏。</p><p><strong>想清楚该如何看待人生很重要。</strong>很多宗教都认为,人生充满痛苦和磨难。在我看来,这倒未必。有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对我影响很大,这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strong>人生困难重重</strong>。但作者显然与佛教和基督教立场不同,因为书里提倡的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这就很合我胃口。</p><p>这篇文章给的建议很空洞,观点也大多浅薄,但“人生是个游戏”这个框架实在迷人,配图精美,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我恰好有借翻译来提高英语的计划,于是发邮件跟作者要了授权,译出来发在博客上。以下是正文。</p><h3 id="现实生活是场游戏,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但人生有时很艰难,这是你的攻略。"><a href="#现实生活是场游戏,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但人生有时很艰难,这是你的攻略。" class="headerlink" title="_现实生活是场游戏,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但人生有时很艰难,这是你的攻略。"></a>_现实生活是场游戏,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但人生有时很艰难,这是你的攻略。</h3><p>_</p><h2 id="前言"><a href="#前言" class="headerlink" title="前言"></a>前言</h2><p>你可能没意识到,现实生活是个策略游戏。游戏里还嵌套着小游戏,比较有趣的有跳舞、开车、跑步、性爱。<strong>想赢很简单——管理好你的资源。</strong></p><p><strong>这个游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时间投资到正确的事情上。</strong>游戏中后期会出现金钱这个道具,但你的重中之重仍然是<strong>掌控好你的时间</strong>。</p><h2 id="童年"><a href="#童年" class="headerlink" title="童年"></a>童年</h2><p>当你被随机分配到某个环境的某个角色,游戏开始:<img src="\" alt="\"></p><p>游戏的前15年是新手模式,没劲。但也没法跳过。</p><h2 id="成年早期"><a href="#成年早期" class="headerlink" title="成年早期"></a>成年早期</h2><p><strong>作为一个新手玩家,你有大量的时间和能量,但是几乎没有任何经验。</strong>你会发现游戏的大部分功能都没解锁,比如好工作、车子、房子、妹子。</p><p><strong>这是快速提升技能的好时机。你再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时间和能量了。</strong></p><p>既然你玩得不错,现在你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尽可能合理分配你的时间。<strong>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strong>影响你的状态栏和你的技能:**<img src="\" alt="\"></p><p>听起来很简单,但问题是,有时你并不清楚该选择什么任务,而且,你的身体有时不听你指挥。这可如何是好?</p><h2 id="如何服从自己的指挥"><a href="#如何服从自己的指挥" class="headerlink" title="如何服从自己的指挥"></a>如何服从自己的指挥</h2><p>很多玩家发现,当他们嘴上说要做某件事(比如去健身房),他们的身体却很诚实地表示,不去!</p><p>这并不是一个Bug。每个人都有个状态栏,肉眼无法看见,但它差不多长这样:<img src="\" alt="\"></p><p>如果你的状态栏某个值太低,你的身体就会拒绝服从你大脑的指挥,直到你某部分需求被满足。你可以试试在又累又饿的时候学习,你会发现自己很快就忍不住想刷朋友圈。</p><p><strong>你的意志力也很重要。</strong>在一天中,意志力是会逐渐减弱的,吃饭、睡个好觉则会补充意志力。当意志力透支时,你只能做那些你特别特别想做的事情。</p><p>你做的每次选择都会损耗意志力,当你压制某个诱人的选项而选择另一个没那么诱人的选项时(比如选择不看电视而去健身)则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p><p>以下是一些帮助你生活得更有秩序的小技巧:</p><ul><li><strong>保持状态栏良好。</strong>如果你饿了,累了,或者极度无聊,你的意志力就会崩溃。要确保你一直照顾好自己。</li><li><strong>别在一天内苛求太多意志力。</strong>把最费力的任务分配到不同时间,并把它们和那些没那么费力的任务混在一起。</li><li><strong>要事第一。</strong>这也许会让剩下的琐事和任务更艰难,但你最重要的任务会完成得更好。</li><li><strong>减少选择,保存意志力。</strong>如果你用可以刷知乎的电脑工作,那你会需要更多的意志力,因为你需要不停在艰难工作和刷知乎之间作斗争。清除那些分心事物吧。</li></ul><p>这个游戏的关键环节,<strong>是平衡你的身体状态和那些经常矛盾的任务</strong>。千万别陷入自动导航模式,否则你将干不成任何事。</p><h2 id="选择正确的任务"><a href="#选择正确的任务" class="headerlink" title="选择正确的任务"></a>选择正确的任务</h2><p><strong>这个游戏的大部分场景,都需要你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任务。</strong>有些任务很可能影响你的状态,比如:<img src="\" alt="\"></p><p>有些任务则会影响你的技能:<img src="\" alt="\"></p><p>你需要把时间投资到那些确保你健康状态的事情上,比如睡眠和食物,来确保你的意志力水平。<strong>剩下的时间,拿去发展你的技能。</strong></p><p>有些技能比其他技能更有价值。<strong>好的技能会开启一个新世界,就像一棵科技树:</strong><img src="\" alt="\"></p><p>其他技能则是死胡同:<img src="\" alt="\"></p><p><strong>组合式技能是最高效的。</strong>把一个技能打磨到天下无敌很难——事实上,几乎不可能。但比较体面地掌握大量技能则简单得多,这些相关性强的技能会帮助你干成大事:</p><p><img src="\" alt="\"><img src="\" alt="\"></p><p>看见了吧?<strong>心理学在挣钱和撩妹方面作用可大啦!所以好好学!</strong></p><h2 id="环境"><a href="#环境" class="headerlink" title="环境"></a>环境</h2><p><strong>你的环境会不停地影响你的状态栏、技能,还有你升级的概率。</strong></p><p>在任何地图玩好这个游戏都是有可能的,但在某些地图则容易得多。比如,如果你是女孩子,又出生在一个错误国家,那你可能会无法解锁很多成就。</p><p>一开始就出生在最佳地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好好搜索你的可能选项,然后尽早考虑移居。地理位置是你全部技能和状态栏的外挂。</p><h2 id="找啊找啊找伴侣"><a href="#找啊找啊找伴侣" class="headerlink" title="找啊找啊找伴侣"></a>找啊找啊找伴侣</h2><p>撩,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小游戏,但大部分时候,它是你游戏前期的副产品。<strong>如果你已经get很多技能、状态栏良好,那你就已经很会撩了。</strong>一个没精神、惹人厌、无技能的玩家是不受欢迎的,只能沦为单身狗……</p><p><img src="\" alt="\"></p><p>在游戏的早期,拒绝其他玩家和被其他玩家拒绝都是普遍现象。这很正常,但不幸的是,这也会损害你的状态栏,因为大多数玩家都很难处理好拒绝和被拒绝。撩需要持续练习,这需要花费意志力,而睡眠可以补充意志力,所以保证睡眠时间。</p><p><strong>撩的80%是让自己变得有魅力,而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把你的时间投资到正确的地方</strong>,这和游戏的其他部分没什么不一样。如果你坚持健身,社交,在职场好好发展,你会自动辐射你的魅力。剩下的20%,只不过是把自己放在可能遇到理想伴侣的场所罢了。</p><h2 id="钱!钱!钱!"><a href="#钱!钱!钱!" class="headerlink" title="钱!钱!钱!"></a>钱!钱!钱!</h2><p>在游戏的中后期,你会get一种新道具,钱!大部分玩家在游戏中的钱都会持续增加,但事实上,这只会造成更多问题,绝非更少。</p><p><img src="\" alt="\"></p><p>关于金钱,最重要的规则就是,不要借,除非能保证挣更多钱回来。比如,教育和房贷是值得的(但也不一定,也得看教育和房贷的具体情况)。借钱买英雄联盟的皮肤就很没必要。</p><p>以下是一些值得记住的策略,请根据自己对钱的野心大小进行选择:</p><ul><li><strong>别对钱大惊小怪。</strong>给你个低压生活的策略,生活水平保持在能力范围之内,未雨绸缪地存钱。要确保你利用好自己攒下的钱,不然你会后悔。</li><li><strong>谨慎选择工作和环境</strong>,准备好变动,特别是向上升级。你会需要在对应的技能上大量投资,这可能会花费你很多时间,同时,也要注意别让你的状态太糟糕,否则练技能时很容易三分钟热度。</li><li><strong>想富得流油?</strong>创业吧。给别人打工基本上不可能致富。财富并不来自于工作,他们来自于拥有的资产。这些资产会花费一些钱,但会挣回来更多。公司就是一个强大的资产,公司团队会为你创造财富。把你挣的钱投入到更多的资产里,最终,你将无需工作。</li></ul><h2 id="当你老了"><a href="#当你老了" class="headerlink" title="当你老了"></a>当你老了</h2><p>随着游戏继续运行,你的选择会改变。婚姻和孩子会减少你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把更多随机元素加入到游戏中(“紧急换尿布任务!”)这让迅速提升自己变得更加艰难。</p><p><strong>老玩家会拥有更多技能、资源和经验,也会解锁很多以前不可能的任务,</strong>比如拥有房子、写部好小说。</p><p><img src="\" alt="\"></p><p><strong>全部玩家都将在29000天之后离开游戏,大约80年。如果你的技能和状态栏良好,你可能会活得久一点。</strong>但也没别的外挂了。(我为长者续一秒,蛤蛤蛤)</p><p>在游戏的开始,你无法控制你的环境和你是谁。在游戏的终点,这个事实依旧无法改变。你过去的选择会决定你离去时的样子。你可能健康、满足、幸福,又或者相反,但在人生的最后,你都无法改变了。</p><p>这就是为何你的策略如此重要。因为等到我们都领悟这一点,已经用完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p><p>祝你玩得开心。</p><p> </p><p>原文标题:Life is a game, This is your guide.</p><p>原文链接: <a href="http://oliveremberton.com/2014/life-is-a-game-this-is-your-strategy-guide/"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http://oliveremberton.com/2014/life-is-a-game-this-is-your-strategy-guide/</a></p><p>原文作者:Oliverem Berton</p><p>翻译:曾笑雨</p><p> </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h1 id><a href="#" class="headerlink" title></a><img src="\" alt="\"></h1><p>忙于复习,就不写新文章了,翻译一篇很有意思的博客:人生是个游戏。</p>
<p><strong>想清楚该如何看待人生很重要。<
</summary>
<category term="书抄"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4%B9%A6%E6%8A%84/"/>
</entry>
<entry>
<title>人生偶像的作用</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a-ba-e7-94-9f-e5-81-b6-e5-83-8f-e7-9a-84-e4-bd-9c-e7-94-a8/"/>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a-ba-e7-94-9f-e5-81-b6-e5-83-8f-e7-9a-84-e4-bd-9c-e7-94-a8/</id>
<published>2016-12-17T04:25:16.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24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img src="\" alt="\"></p><p>“有人生偶像是件幸福的事,你可以从中获取精神力量,还顺带证明自己是个开放、有进取心、接受能力强的人。”梁欢坦承,他的人生偶像是富兰克林。关于富兰克林,我听过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评价,“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于是对他颇感兴趣。</p><p>看完《富兰克林自传》,震惊不已。如果我之前说过《苏东坡传》是至今读过最好的传记,那我现在只能收回——《富兰克林自传》才是。苏东坡的诗词赋画成就都很高,散文更是一绝,与韩愈齐名,史称“韩潮苏海”;富兰克林更是被印在一元美元纸币上的开国元勋……如果说苏东坡靠的是天赋,那富兰克林的成就更多是凭借他个人的修炼和奋斗。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富兰克林自传》曾被宣传为实现美国梦的绝佳助攻。</p><p>在富兰克林的整部自传中,有两个片段让我尤其敬佩。一是他通过模仿练习写作,二是他为自己制定修炼十三项美德的计划。</p><p><em>“我挑选出《旁观者》中的几篇,用简短的提示写出每一句话的意思,把它们放在一边。过上几天,再试着不看原书,用字想得起来的恰当字眼,把提示的大意表达出来,尽量把原来的措辞充分展开,重新还原那些文章。接着用原文加以对照修改。”</em></p><p>修炼美德的计划就更令人敬仰,这与我国儒家提倡的立志和修身对应:富兰克林在浏览图书时挑选出了十三项最有价值的美德,并进行详细定义以免混淆,十三项美德分别是节制、少言、条理、决心、节俭、勤奋、诚实、正义、中庸、清洁、宁静、贞洁、谦恭。他订了一本小本子,每个礼拜注重遵守一项美德;而第二周还需同时遵守第一周的美德。</p><p>此外,富兰克林在阅读、电学、演讲辩论、交友方面也有许多妙语,不便摘录。</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img src="\" alt="\"></p>
<p>“有人生偶像是件幸福的事,你可以从中获取精神力量,还顺带证明自己是个开放、有进取心、接受能力强的人。”梁欢坦承,他的人生偶像是富兰克林。关于富兰克林,我听过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评价,“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
</summary>
<category term="书抄"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4%B9%A6%E6%8A%84/"/>
</entry>
<entry>
<title>没有动力怎么办?</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6-b2-a1-e6-9c-89-e5-8a-a8-e5-8a-9b-e6-80-8e-e4-b9-88-e5-8a-9e-ef-bc-9f/"/>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6-b2-a1-e6-9c-89-e5-8a-a8-e5-8a-9b-e6-80-8e-e4-b9-88-e5-8a-9e-ef-bc-9f/</id>
<published>2016-12-17T02:36:56.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16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img src="\" alt="\"></p><div>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非常有趣,我一直持续关注:“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其中有个答案“安于现状,没有动力”提到了动机,这引起了我的思考。</div><div> </div><div>一生那么长,总不能一直原地踏步,而成长需要动力,所以动机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好问题。</div><div> </div><div>大三上学期过得很是疲惫,这似乎影响了我的期末复习动机。专业课方面,有编制量表、设计实验的任务,课外则有挑战杯竞赛,都需要看大量文献并进行思考。创造性的工作本就耗费精力,再加上我科研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于是时常陷入精疲力尽的困境。临近期末,任务都已完成,还未缓一口气,复习又将开始——我开始有点动力不足:期末复习应该多拼?复习的动力从何而来?</div><div> </div><div>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动力,由需要和诱因组成,那心理学家们如何解释动机?翻开教材,动机理论不可谓不多,心理学家们都基于自己的理论对人类的动机进行解释,比如自我效能理论、成就定向理论。</div><div> </div><div>我个人偏爱的自我决定理论则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分别是自主需要(autonomy)、胜任需要(competence )以及归属需要(relatedness),并把人根据动机类型分为三种,分别是无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为根据个体对行为本身的兴趣、好奇而进行探索活动,外在动机分为从低到高的四类,越来越接近内在动机:</div><ul><li>外部调节:害怕被惩罚或渴望获得奖励,比如努力工作仅仅是为了升职加薪</li><li>内射调节:因内心的焦虑或压力而做某件事,比如害怕挂科所以逼自己复习</li><li>认同调节:为维护自尊和自身价值而行动,如小学生为了爸妈有面子而考高分</li><li>整合调节:将从事活动与自我概念联系在一起,如认为打扫寝室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li></ul><div> </div><div>内在动机非常稀缺,因而珍贵,大多数人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外在动机者,而我们能做的,<strong>似乎只有将外在动机内化。</strong>为什么?工业组织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内在动机和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对工作投入、 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外部调节、内射调节虽然在短期内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但 长期来看,会降低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心理适应。</div><div> </div><div>而我从自我决定论中得到的另一个收获是,动机与情绪总有难解难分的关系。如内在动机总是与兴趣、好奇相关,而外在动机则和恐惧、渴望、焦虑、压力、自尊有关。</div><div> </div><div><strong>社会比较是通过情绪驱动获得动力的途径之一。</strong>不时提醒自己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未免太累,显得迂腐,而社会比较则是自发形成。看到室友每天学英语背课本最终拿奖学金拿到手软,你会惭愧,再赖床、挂科。如果考研,看到研友每天都在刷单词、做阅读真题,你会焦虑,于是不敢再偷懒不去上自习。这就是社会比较的作用。</div><div> </div><div>我最后想说的一点是,<strong>在成长和进步的路上,动力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关键。</strong>这些习惯包括:每天留出专门学习的时间、掌握通过搜索引擎获取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阅读、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思考、拥有至少一位虚拟或真实的导师……有了这些,哪怕你突然失去了动机,也会保持前进的惯性。</div><div> </div><div>学习需要动力,但别忘了,学习也产生动力。</div><div> </div>]]></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img src="\" alt="\"></p>
<div>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非常有趣,我一直持续关注:“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其中有个答案“安于现状,没有动力”提到了动机,这引起了我的思考。</div>
<div>&nbsp;</div>
<
</summary>
<category term="经验总结"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7%BB%8F%E9%AA%8C%E6%80%BB%E7%BB%93/"/>
</entry>
<entry>
<title>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a6-82-e4-bd-95-e9-80-89-e6-8b-a9-e9-80-82-e5-90-88-e8-87-aa-e5-b7-b1-e7-9a-84-e7-9b-ae-e6-a0-87-ef-bc-9f/"/>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a6-82-e4-bd-95-e9-80-89-e6-8b-a9-e9-80-82-e5-90-88-e8-87-aa-e5-b7-b1-e7-9a-84-e7-9b-ae-e6-a0-87-ef-bc-9f/</id>
<published>2016-12-10T01:49:57.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11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div class="\"image-package" imagebubble\"><img src="\" alt></div><p>除了社会普遍认可的财富和地位等标准,成功还有一个相对简洁的定义,即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我认为这一点应当存疑,实现目标并非就是成功,尤其是如果实现了一个错误的目标,那简直就是悲剧。最常见的例子无非是工作狂抛家弃子最终实现人生巅峰,老来才发现无人依托。</p><p>而我个人的目标也一直在变化。这看似不够沉稳,也许却是价值观念的正常摇摆。所以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呢?目标当然不止一种,可到底有哪些类型呢?制定目标有哪些原则?目标失败有哪些最常见的原因?《成功:动机与目标》中作者主要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还提到了大量关于自制力和意志力的研究,但很遗憾,自我控制资源理论的相关实验正面临可重复危机。</p><p>我认为,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第一步当然是学习目标相关的知识,所以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华部分</p><h2 id="第一部分:制定目标的原则"><a href="#第一部分:制定目标的原则" class="headerlink" title="第一部分:制定目标的原则"></a>第一部分:制定目标的原则</h2><p>1、抽象目标和具体目标:清理衣柜时,扔掉不穿的衣服是具体目标,而使衣柜保持整洁是抽象目标。当你想得到更多精力和动力时,应该多思考为什么,这会帮你找到抽象目标。当在做一个困难的任务时,应该思考具体的是什么。<br>2、运用心理对照法思考目标的积极面和阻碍。<br>3、营造正确的环境。想实现目标,就把环境布置成充满目标触发点。</p><h2 id="第二部分:目标的类型"><a href="#第二部分:目标的类型" class="headerlink" title="第二部分:目标的类型"></a>第二部分:目标的类型</h2><p>1、表现型和进步型。表现型目标是为了证明自己,进步型则是习得技能获得进步。追求表现其实也能带来学习的动力,但如果过程很艰难,想通过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人很可能就会放弃目标,并觉得自己能力弱。当进步是你的目标时,你会更容易享受旅途过程。<br>2、进取型和防御型。进取目标是为了获得,防御型目标是为了不是去。乐观和积极心态能推动进取型目标,悲观主义者则会采取防御型目标。进取目标和防御目标都能带来进步,重点是识别目的种类,然后采用积极乐观和悲观焦虑来催化目标。<br>3、从自我决定论的观点看,人有三种需求:自主、归属和能力。归属感会追求增强人际关系的目标,能力感会推动自己去开发新技能,自主需求则会开发你的内在好奇和热情。<br>4、小总结:</p><ul><li>任务简单时,采取进取型目标</li><li>没有动力时,选择防御型目标思考失败的后果</li><li>任务复杂时,思考目标具体是什么,同时采取防御型和进步型目标。</li><li>面对诱惑时,思考目标的抽象含义,同时采取防御型目标</li><li>需要迅速完成任务,选择进取型目标</li><li>需要准确完成任务,采取防御型目标</li><li>希望任务过程愉快,跟随内在动机选择进步型目标</li><li>希望能真实长期地感受幸福,选择能够满足归属感、自主感、能力感的目标,避免过分关注外在的名声、威望和财富</li></ul><h2 id="第三部分:目标失败的原因及如何执行目标"><a href="#第三部分:目标失败的原因及如何执行目标" class="headerlink" title="第三部分:目标失败的原因及如何执行目标"></a>第三部分:目标失败的原因及如何执行目标</h2><p>1、目标盾牌。干扰、诱惑和互相矛盾的目标都会偷走你的注意力和精力,削弱你的动力<br>2、监控进度。不了解自己的进度如何也就无法对行为和策略进行调整,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进度<br>3、执行意图。制定计划时,采用“如果x时间x地点x情境我就要做xxx” 的句式,将具体行动和步骤写下来有助于你的大脑习惯这个思维路径<br>4、适当乐观。乐观精神有好处,但可能也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br>5、持续学习。为目标长期投入,在困难也不轻易退缩;进步型和自主感的目标会帮助你长期坚持;不认为达不成目标就是表现不好,而认为是让自己慢慢进步的经验。</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div class="\"image-package" imagebubble\"><img src="\" alt></div>
<p>除了社会普遍认可的财富和地位等标准,成功还有一个相对简洁的定义,即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我认为这一点应当存疑,实现目标并非就是成功,尤其是如果
</summary>
<category term="书抄"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4%B9%A6%E6%8A%84/"/>
</entry>
<entry>
<title>学习如何学习</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ad-a6-e4-b9-a0-e5-a6-82-e4-bd-95-e5-ad-a6-e4-b9-a0/"/>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ad-a6-e4-b9-a0-e5-a6-82-e4-bd-95-e5-ad-a6-e4-b9-a0/</id>
<published>2016-12-10T00:39:08.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12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h1 id="nbsp"><a href="#nbsp" class="headerlink" title=" "></a> </h1><p>临近期末,本想暂停更新博文,但根据我以往经验,某个习惯一旦中断,再要重新拾起就太难。想通之后回头看,又觉得本该如此:复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正是思考和写作的好机会。</p><p>所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复习呢?我想起上学期在Cousera上听的一门公开课,叫《learning how to learn》,学习如何学习。这门课程主要讲解学习原理,提供了一些经过科学方法论检验的学习技巧,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p><p>在我看来,这门公开课主要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三大问题:</p><ul><li>学得很烦躁怎么办?</li><li>如何理解和记忆知识点?</li><li>如何破除学习时的拖延现象?</li></ul><h2 id="1、学得很烦躁怎么办?"><a href="#1、学得很烦躁怎么办?" class="headerlink" title="1、学得很烦躁怎么办?"></a>1、学得很烦躁怎么办?<img src="\" alt="\"></h2><p>我们可以简单认为,人脑在学习和思考时有两种模式: focused mode(专注模式), diffuse mode(发散模式)。以图为例,专注模式时局部神经链接激活,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发散模式则是放松的状态,有利于发挥创造力。</p><p>毫无疑问,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时当然是专注模式效率最高,然而专注模式下我们容易觉得疲劳、单调,久而久之便会烦躁,于是很多知识点变得难以理解。</p><p>这时候,我们就可以<strong>通过转换模式来提高学习效率</strong>。研究表明,在吸收新信息时转换到发散模式,也有助于结合已有的知识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每个人进入发散模式的方式都不尽相同:</p><ul><li>洗澡</li><li>听歌</li><li>散步</li></ul><h2 id="2、如何理解和记忆知识点"><a href="#2、如何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class="headerlink" title="2、如何理解和记忆知识点"></a>2、如何理解和记忆知识点</h2><p><img src="\" alt="\"></p><p>第二部分是公开课的核心,提出了理解和学习的具体理论,即组块(chunk)学习法。</p><p>何谓组块?组合起来的有意义的知识点。以“科学研究的特点”为例,我们运用组块学习法,需要将“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这四个本无关联的词构建联系,组成一个chunk。那如何理解和记忆chunk呢?将chunk内部的mini chunk进行连接,如此便能掌握chunk整体的意义。学习英语、吉他的过程也大概如是,一首曲子、一段英文文章都需要以chunk为单位进行联系。</p><p>组块学习是有神经基础的。拼接mini chunk时,我们的大脑会逐渐形成越来越坚固的神经通路,使我们可以不用多想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所以一个加工好的chunk,能让我们在考场上迅速答出要点,而不用现场重新加工。</p><p>作者也提出了加工chunK的操作化步骤,即专注(focus)、理解(understand)、练习(practice)三部曲。</p><p>在专注模式(focused mode)下,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形成组块(chunk),也能形成更稳固的记忆,这与我们的工作记忆有关。</p><p>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用来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比如短时间内记个电话号码。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可以一次记7组左右的信息,新的研究表明人只能记住4组信息(chunks)。工作记忆的特点是很容易激活,但也很容易遗忘。而长时记忆(Long time memory)则像一个仓库,分门别类地存储着大量记忆,但因为分量多时间久,有时也不便提取。</p><p><strong>专注</strong>是组块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在专注模式下,我们的工作记忆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chunk。但考试需要的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组块,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在chunk间寻找联系来加深<strong>理解</strong>,这些联系成为线索,使得长时记忆中的组块能够在考试过程中被迅速找到。</p><p>形成chunk的最后一步是<strong>练习</strong>。通过建立多个通向组块的路径和线索,形成组块的语境(context),于是明白这个组块什么时候该使用什么时候则不该。总的来说,形成语境一方面需要宏观定位,如看书时先浏览目录,另一方面是从局部细节入手,自下而上地建立知识体系。</p><p>那具体应该如何练习以创造语境呢?答案是,<strong>回想(Recall)</strong>。翻书浏览知识点,那叫理解;只有向自己提问,逼自己去回想,才能调动更多的记忆,使得组块变得更加整齐有序。</p><p>回想也有技巧。根据“必要难度”理论,初步记忆后,在不同的地点、时间进行回想能够更好地产生长时记忆。此外,用自己的口吻和用词重述知识点也有帮助,是为生成效应。</p><h2 id="3、如何破除学习过程中的拖延现象?"><a href="#3、如何破除学习过程中的拖延现象?" class="headerlink" title="3、如何破除学习过程中的拖延现象?"></a>3、如何破除学习过程中的拖延现象?</h2><p><img src="\" alt="\"></p><p>实验心理学要交一份实验设计,眼看deadline一步步逼近,我却仍然各种拖延,如看其他不相关的书和文章。一直不解,后来才想起拖延的原理。</p><p>人遇到困难时,大脑会真真切切地产生化学物质,让你感觉不开心。这时,老祖宗的基因会驱使你的大脑让你去做一些更能让你高兴的事,从而获得短暂的快感。这个过程便是拖延。</p><p>如何应对拖延呢?答案是骗,欺骗自己的大脑。比较好的一个欺骗工具是番茄工作法,欺骗自己不管那么多,先工作25分钟再说。番茄工作法是对付拖延的最好工具,原理是人一旦开始进行手头的困难工作,让你痛苦的化学物质就会骤减,不愉快的情绪也会逐渐消失。简言之应对拖延的方法就是忍住不快和痛苦,立刻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小段时间。</p><p>但番茄工作法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所以作者还提供了另一个建议:习惯。习惯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触发点、习惯动作、奖励和信念。</p><p>早起是个好习惯,不妨以此为例。我平时早起的习惯是这样的:闹钟(触发点)一响,我就立马掀开被子下床熄灭手机穿衣服穿裤子去饮水机接水喝(一系列习惯动作),而喝到的热水、身上的温暖衣物加上起床之后整理印象笔记带给我的成就感都是奖励,长此以往,我也渐渐相信早起是一件美好的事(信念),值得坚持。</p><p>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学习根本无法在寝室进行。因为寝室有大量让你分心的触发点(电脑里的视频软件和游戏、柔软舒适的床、其他室友在追剧),这些触发点会轻而易举地让你注意力转向其他,于是诱发了其他习惯行为。又因为那些习惯行为也能给你带来愉悦感(奖励),你也逐渐开始相信寝室是美好的学习场所——可你根本就还没开始学习呢。</p><p>而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一样得从触发点、习惯行为、奖励和信念入手。</p><h2 id="4、一些其他学习技巧"><a href="#4、一些其他学习技巧" class="headerlink" title="4、一些其他学习技巧"></a>4、一些其他学习技巧</h2><p><strong>睡眠与锻炼身体。</strong>记忆和思考时,脑内会分泌很多影响学习效果的物质,可视之为脑内毒素(metabolic toxins)而睡眠时神经元收缩,可使这些物质更容易被清除,同时加固你白天想学习和记忆的东西。新生成的神经结构如果不通过重复来巩固的话会消失,而锻炼身体可以延长神经结构的寿命。</p><p><strong>使用隐喻和视觉记忆。</strong>隐喻在相似概念上建立更多的神经链接,从而更容易回想起;人对图像更容易记忆,所以多将要记忆的内容与图像联系结合。总之,将记忆与更多的东西(图像和其他知识点)关联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手段。</p><p><strong>看书时不要过多地画重点。</strong>看书时划重点可能会给你一种错觉,似乎你已经记住了这些划过的内容(illusion of competence),而作者提倡的是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strong>多提炼中心思想,多总结。</strong>还有多Recall(回想)来测试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如果在回想时发现自己犯错了,就要回头继续加工文本。</p><p> </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h1 id="nbsp"><a href="#nbsp" class="headerlink" title="&nbsp;"></a>&nbsp;</h1><p>临近期末,本想暂停更新博文,但根据我以往经验,某个习惯一旦中断,再要重新拾起就太难。想通之后回头看,又觉得本该如此:
</summary>
<category term="经验总结"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7%BB%8F%E9%AA%8C%E6%80%BB%E7%BB%93/"/>
</entry>
<entry>
<title>如何成为专家?</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a6-82-e4-bd-95-e6-88-90-e4-b8-ba-e4-b8-93-e5-ae-b6-ef-bc-9f/"/>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5-a6-82-e4-bd-95-e6-88-90-e4-b8-ba-e4-b8-93-e5-ae-b6-ef-bc-9f/</id>
<published>2016-12-03T09:56:13.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63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img src="\" alt="\"></p><p>关于如何成为专家,网上流传最广的应该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了,《异类》、《哪来的天才》都曾提到过这一神奇的定律:在某个领域重复练习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事实上,赫伯特西蒙和埃里克森确实做了大量关于专家练习的研究,但他们从未提出过“10000小时定律”,这只不过是畅销书作家的又一次变相演绎罢了。但他们确实在酝酿着心理科学里的一个独特学科,即专家练习。他们研究几十年“如何成为专家”,得到的结论是,刻意练习。</p><p>埃里克森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刻意练习正本清源。所以到底是什么是刻意练习呢?</p><blockquote><p>1、刻意练习就是:</p><ul><li>有良好的定义的特定目标</li><li>总是发生在舒适区之外</li><li>需要完全关注和高度注意</li><li>有导师给出反馈,并能根据反馈进行调整</li><li>能够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li><li>逐步改进过去获取技能的某些缺点<br>2、总的来说,专家与新手的差别就在于心理表征的数量和质量。那什么是心理表征呢?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比如当你想到蒙娜丽莎时,那副油画就是你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li></ul><p>3、心理表征是具有行业或领域特定导向的,比如出租车司机对城市地图的心理表征就无法运用到国际象棋上。</p><p>4、我们在思考某个领域问题时,主要是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在起作用,但复杂、深度的心理表征可以弥补短时记忆的局限,使得专家可以借此快速地处理大量信息,比如国际象棋专家对棋子的位置的记忆就是非常复杂深刻的心理表征,而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思索策略。</p><p>5、专家刻意练习的结果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而这是改变他们大脑中神经回路实现的。</p><p>6、面对刻意练习,人们很容易有三种错误思想</p><ul><li>认为某人的能力受到基因特征的限制,这种思想常常表现为各种“我不能做xxx”</li><li>用完全相同方式重复不叫刻意练习</li><li>努力一定有用,却忘了运用那些提升具体技能的练习方法<br>7、总的来说,刻意练习的标志就是你努力去做一些你无法做到的事情,去完成一些处在你的舒适区以外的任务,而且,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着重关注到底刻意怎么做好它,在哪方面还有缺陷,以及你可以怎样进步。</li></ul><p>8、如果没有导师,又想刻意练习,可以采用3F法则</p><ul><li>Focus,专注。</li><li>Feedback,收集反馈</li><li>Fix,纠正错误<br>9、那些长期坚持刻意练习的人往往有某种共性,比如培养了种种习惯,每天留出专门的时间用来专心练习那些需要全神贯注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li></ul><p>10、我坚持认为,当我们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最像是人类。和其他任何动物不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己,以我们选择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这使得我们和当今世界以及有史以来的其他物种区别开来,这也是我们为何被称为“智人”。</p></blockquote>]]></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img src="\" alt="\"></p>
<p>关于如何成为专家,网上流传最广的应该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了,《异类》、《哪来的天才》都曾提到过这一神奇的定律:在某个领域重复练习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事实上,赫伯特西蒙和埃里克森确实做了大量关于专家
</summary>
<category term="书抄"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4%B9%A6%E6%8A%84/"/>
</entry>
<entry>
<title>三个人自杀,我本是凶手</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8-89-e4-b8-aa-e4-ba-ba-e8-87-aa-e6-9d-80-ef-bc-8c-e6-88-91-e6-9c-ac-e6-98-af-e5-87-b6-e6-89-8b/"/>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8-89-e4-b8-aa-e4-ba-ba-e8-87-aa-e6-9d-80-ef-bc-8c-e6-88-91-e6-9c-ac-e6-98-af-e5-87-b6-e6-89-8b/</id>
<published>2016-12-03T08:46:32.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04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img src="\" alt="\"></p><div>我差点沦为杀人犯。朱艳丽老师在上周的心理咨询课与我们分享了一个道德难题,大意为地球将要灭亡,你得从十人中选出七个作为人类代表继续存活,剩下三人死亡。供选择的人物中,除了心理咨询师、警察、棒球运动员、小说家、歌手、小学教师以及他怀孕的妻子,竟还有12岁的小姑娘、外国游客、慢性病患者,我大为震惊,这道德难题似乎还不够难,出题人未免太没水准……</div><div> </div><div>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参加了这场杀人游戏,各抒杀人意见,场面极为感人。众多发言中,我尤其喜欢东方同学别具一格的回答,她做出的选择是……不做选择。她的分析温和舒缓,但我听出了她颇为尖锐的弦外之音,“只有上帝能对生命进行裁决,而你们都不是上帝,所以就别瞎逼逼啦”。</div><div> </div><div>我发现,在选择存活角色时,很多同学不自觉地从结果出发,就难免陷入结果论中功利主义的泥沼。慢性病患者有什么生存价值呢?你去死吧。外国游客活着能干吗?你去死吧。而歌手、小说家、心理医生和小学教师因为职业价值得以存活。</div><div> </div><div>但我想跳出这个框架。计算、比较生命的价值显得太不近人情,甚至反人性。美国就有这样一个反人性的网站,它可以根据43个问题帮你算出一个你值多少钱……问题涉及年龄、性别、人种、阅读习惯、视力好坏。如果算完发现自己一生的价值也不过700万,那你是不是就同意自己的生命就是低人一等呢?</div><div> </div><div>在我看来,这种道德难题当然不会真的发生,而且也无趣得很;但如果把它看做一部末日电影的引子,这就好玩了。在这部电影里,我不当凶手 ,我扮演一个公正的编剧。我不决定他人生死,我只提供一个舞台,供他们展示人性的光明和黑暗。</div><div> </div><div>在这部末日电影里,我将随机安排十位角色演讲的顺序。他们将为自己代言,意在说服他人自己应该存活。</div><div> </div><div>配乐响起,电影开始。心理咨询师认为,经此浩劫,大家都需要他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小说家说新世界不能没有文学,歌手说新世界需要音乐,警察认为新世界需要秩序,棒球运动员展示自己的肌肉,游客说自己可以与众人分享世界的奇妙景观,12岁少女撒娇卖萌,教师舞文弄墨,他的妻子则哭诉腹中婴儿又踢了她一脚……</div><div> </div><div>但,这就是我作为编剧的真实水平吗?你也太小看我了。剧情继续。他们都无法说服对方,拉票失败,开始争吵。争吵无果,男人们开始捋袖子动手,孕妇被误伤,破了羊水,九个人手忙脚乱地帮忙接生……婴儿一声啼哭,众人眉开眼笑。</div><div> </div><div>注意!高潮到了。经此一役,众人了悟生命的意义,开始另一种形式的拉票……这次他们争抢的,是牺牲的名额。他们终于摆脱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的操纵,人性的光辉得以绽放。心理咨询师笑称自己在咨询中已经活了很多辈子,这一生已经不亏;慢性病患者自嘲命如草贱,不想苟活于世;教师吹嘘自己桃李满天下,此生已无遗憾……</div><div> </div><div>谁会赢得自我牺牲的3个名额呢?不重要。自杀的三个人用生命施了一个最伟大的魔咒,这个魔咒会成为人类新文明的启示录。</div><div> </div><div>生存,是所有动物的本能;理智与情感的交融,才是人类文明之光,也是新世界建立的精神根基。有同学认为角色们的职业技能能够重建地球,这未免太过乐观。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恰是理性与感性,所以我选择不杀人,而他们终会有人选择自我牺牲。</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曾笑雨</div><div> 2016.12.3</div>]]></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img src="\" alt="\"></p>
<div>我差点沦为杀人犯。朱艳丽老师在上周的心理咨询课与我们分享了一个道德难题,大意为地球将要灭亡,你得从十人中选出七个作为人类代表继续存活,剩下三人死亡。供选择的人物中,除了心理咨询师、警察、棒球运动员、小说家、歌手、
</summary>
<category term="经验总结"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7%BB%8F%E9%AA%8C%E6%80%BB%E7%BB%93/"/>
</entry>
<entry>
<title>书抄:《爱情笔记》</title>
<link href="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9-a6-e6-8a-84-ef-bc-9a-e3-80-8a-e7-88-b1-e6-83-85-e7-ac-94-e8-ae-b0-e3-80-8b/"/>
<id>https://xiaoyuzeng.github.io/e4-b9-a6-e6-8a-84-ef-bc-9a-e3-80-8a-e7-88-b1-e6-83-85-e7-ac-94-e8-ae-b0-e3-80-8b/</id>
<published>2016-11-26T07:28:52.000Z</published>
<updated>2017-01-17T14:55:54.202Z</updated>
<content type="html"><![CDATA[<p><img src="\" alt="\"></p><p>阿兰德波顿被誉为英伦才子作家,智商超群,博览群书。我看了他在TED的演讲,语速很快,是典型的思维敏捷的聪明人。谈瀛洲在这本书的序里批评他“太想取悦读者了”,这似乎说明德波顿已经聪明到了解读者的口味并能做适当的迎合,但不得不说,他的迎合策略在我身上奏效了。</p><p>德波顿是很讨喜的作家。太艰涩的哲学和文学著作一直鲜有人问津,比如纯批和《追忆似水年华》,德波顿利用了这一点,在他的小说夹杂了非常多的哲学评论和文学议论,这让读者们饱饕一顿,大呼过瘾。《爱情笔记》也是这样一本书。</p><blockquote><p>1、爱情宿命论:</p><p>实际上,人们总是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去爱一个特定的人。</p><p>2、理想化</p><p>每一例一见钟情都有对爱人品质的故意夸张。这种夸张的赞美使我们只会把精力倾注在一张特定的脸上,这张脸承载着我们草率而神奇的信念,不致使理想破灭。</p><p>3、诱惑的潜台词</p><p>对于坠入情网的人们而言,恋人的任何言行举止似乎都有了潜台词。日常生活中可以按其表面意义理解的姿势和话语,现在却要穷尽词典可能有的所有释义。至少对倾慕者而言,所有的疑虑都归结到一个中心问题:她喜欢我吗?</p><p>4、真实:</p><p>尽管保持真实的自我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即,能够不受他人的影响而获得稳定的个性,但那个夜晚还是让自我不再真实,二是根据克洛艾的喜好来自我定位、自我调整。</p><p>5、灵与肉:</p><p>鲜有事物能如思考一般与性爱对立。性爱是肉体的产物,它无需思索,只求狂欢,直截了当,从理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肉体的欲望得到彻底的满足。与它相比,思考显得病态满面,病态地要求回复秩序,是心灵不能屈从于肉欲洪流的标志。</p><p>6、马克思主义:</p><p>当我们从单恋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爱恋的人,想象和他们厮守在人间天堂的无限幸福时,我们易于忽视一个重大的危险:如果对方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很快就会褪色。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希望借助新上任的完美——美丽、聪明、幽默——来逃避我们自身的弱点(丑陋、愚蠢、呆滞)。但是如果对方也爱我们,我们只会震惊:她品味怎会如此之低,竟然看上我们?</p><p>7、不一致的音符:</p><p>爱情的批评家怀疑个性的融合,怀疑人与人的差别能完全消除,从而合二为一。时间将会告诉我们,让人类个体彼此分离独立的身体,代表的不仅是肉体的距离,而且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差异。试图超越两人的差异是愚蠢的。</p><p>8、爱情与自由:</p><p>一段感情里自由和爱情是冲突的,但这种冲突可以被缓解,缓解的法宝就是幽默感。</p><p>9、美丽:</p><p>我不得不反对柏拉图的美丽有客观标准的论点,而同意康德的说法,即:美的判断是一个“决定性的基础只能是主观的。</p><p>10、爱的表白:</p><p>引用他人的语言总会比自己创造更为轻松。所以我对她表白:我软糖你。</p><p>11、她有什么好?</p><p>爱情不愿意承认心上人与生俱来的平庸,从而显出它的不可理喻。因此在局外人看来,恋人们都是乏味无聊的。除了把我们的心上人视作另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局外人还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什么呢?</p><p>12、怀疑与信念:</p><p>对于恋爱中的人也同样应该慎重,永远不要去文一位坠入爱河的人:“你喜欢的让你是真的存在,还只是你自己的想象?”</p><p>13、亲密:</p><p>两个人越是熟悉,他们在一起使用的语言就越会脱离常用的、词典里的释义。熟悉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不易为他人理解。</p><p>14、自我的确认</p><p>没有爱,我们就没有能力定位一个合适的身份,拥有爱,我们就可以不断确定自我的存在。人是社会性动物,意思就是人们为了界定自己获得自我意识,是彼此需要的。</p><p>15、情感的周期波动:</p><p>爱情的悲剧在于它无法逃脱时间的维度,当我们和眼前人厮守时,回想到对过去的恋人残存的只有冷漠;今天你愿意为一个人献出你的一切,然而几个月以后,你可能为了避开她们而走到马路另一边。我意识到,如果我此刻对克洛艾的爱是我自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有一天我读她的爱的终结,就意味着我自身部分的消亡。</p><p>16、惧怕幸福</p><p>伴随幸福而来的焦虑,源自幸福的稀缺和罕见,使人一旦接受,就会害怕幸福短暂、不能长存。</p><p>17、挛缩:</p><p>18、爱情恐怖主义:</p><p>一旦一方开始失去兴趣,另一方显然无法挽回离去的脚步。如果二者的想法不合,那么不顾一切央求伴侣回到身边的爱情就很容易走向爱情恐怖主义。这种恐怖主义是绝境的产物,是通过在伴侣面前爆发,试图让他回心转意的所有计策。</p><p>19、超越善与恶:</p><p>令人吃惊的是,爱情的拒绝通常是形成在道德的语言中,似乎拒绝和爱是自然而然地属于伦理学的分支</p><p>20、心理宿命论:</p><p>然而我有另外的选择嘛?</p><p>21、自杀:</p><p>人类因缺乏发泄情感的能力而使他们成为唯一能够自杀的动物。</p><p>22、基督情结:自我珍爱,与前述的马克思主义相反。</p><p>23、省略:遗忘</p><p>24、爱情的经验:</p><p>爱情可以给人一些经验,否则我们会无止境地重复错误且乐此不疲。</p></blockquote><p>曾笑雨</p><p>2016.11.26</p>]]></content>
<summary type="html">
<p><img src="\" alt="\"></p>
<p>阿兰德波顿被誉为英伦才子作家,智商超群,博览群书。我看了他在TED的演讲,语速很快,是典型的思维敏捷的聪明人。谈瀛洲在这本书的序里批评他“太想取悦读者了”,这似乎说明德波顿已经聪明到了解读者的口味并能做适当的迎合,但
</summary>
<category term="书抄" scheme="https://xiaoyuzeng.github.io/categories/%E4%B9%A6%E6%8A%84/"/>
</entry>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