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輩與大陸青年之座談交流中,普遍感受到如下之問題:
其一、雖曰『提問』,但大陸青年往往混淆『提問』與『發言』之區別,慣於將提問視作發表自我感受之契機。其所言雖有理有據,卻往往並非提問,也並非希望對方回答,而僅僅是發表『我認為』和『我覺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其二、所問之問題,通常為『如何看待』類問題,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於自我修養而提煉出之提問,因此便少建設性。例如於哲學座談上問諸位學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讀薩特之學說』。此類問題非真正之問題,缺少提問者自身之思考與疑惑,若傾向於此類提問,便略顯缺乏尊重。
其三、在多數之場合,大陸之唐人青年愛問宏觀之問題,愛問泛論之問題,而絕少問細節之問題。例如愛問『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亦落入『如何看待』類中),或『日本教育有什麼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地方』。此類問題,提問者雖有心交流,卻流於泛泛之談,或老生之談,答者亦難給出精彩之答案。若能於此類場合提出具體而微之問題,如問農業專家之機器耕作細節,問歷史教授明代漕運之具體方式,則於問答雙方皆會有所裨益。
其四、愛問常識類問題。所謂常識者,便是通過今日之一般資訊渠道(如Google)便可得到之答案。此類問題顯得缺乏誠意,便自然難成為好問題。
鄙人誠願指出可能問題之所在,而非意在批評唐人之青年。既為鄙人個人感受,則必定會偏頗有失,願請諸公指正。
.
其一、雖曰『提問』,但大陸青年往往混淆『提問』與『發言』之區別,慣於將提問視作發表自我感受之契機。其所言雖有理有據,卻往往並非提問,也並非希望對方回答,而僅僅是發表『我認為』和『我覺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其二、所問之問題,通常為『如何看待』類問題,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於自我修養而提煉出之提問,因此便少建設性。例如於哲學座談上問諸位學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讀薩特之學說』。此類問題非真正之問題,缺少提問者自身之思考與疑惑,若傾向於此類提問,便略顯缺乏尊重。
其三、在多數之場合,大陸之唐人青年愛問宏觀之問題,愛問泛論之問題,而絕少問細節之問題。例如愛問『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亦落入『如何看待』類中),或『日本教育有什麼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地方』。此類問題,提問者雖有心交流,卻流於泛泛之談,或老生之談,答者亦難給出精彩之答案。若能於此類場合提出具體而微之問題,如問農業專家之機器耕作細節,問歷史教授明代漕運之具體方式,則於問答雙方皆會有所裨益。
其四、愛問常識類問題。所謂常識者,便是通過今日之一般資訊渠道(如Google)便可得到之答案。此類問題顯得缺乏誠意,便自然難成為好問題。
鄙人誠願指出可能問題之所在,而非意在批評唐人之青年。既為鄙人個人感受,則必定會偏頗有失,願請諸公指正。
.
佐藤謙一 2012-10-05 http://web.archive.org/web/20130512004657/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5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