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 [JS101] 用 JavaScript 一步步打造程式基礎 這門課程的學習筆記。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學習目標:
P1 你能靈活運用變數、迴圈、判斷式等等基本概念來解題
P1 你能一行行的說出現在程式在做什麼
P1 你知道「回傳」跟「輸出」的差異
P1 你可以把用文字寫好的演算法轉成程式碼
JavaScript 是一種物件導向(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的腳本語言(Script language),主要用來改進 Web 瀏覽器的客戶端體驗。
腳本語言是一種直譯語言,因不需進行編譯,在撰寫和除錯上較為方便;但缺點是執行效率比不上編譯語言,且無法單獨執行,必須仰賴運行環境。例如:HTML 網頁中的 JavaScript 需要瀏覽器支援才能執行。
直到 Node.js 出現後,提供了 JavaScript 在瀏覽器以外的運行環境。目前實務開發中,通常使用瀏覽器的開發者工具來進行 debug(除錯)。
參考資料:
- JavaScript 基本認識 - JavaScript 入門學習筆記
- 編譯語言 VS 直譯語言- Po-Ching Liu - Medium
- [心得分享] JS = 專為瀏覽器而生的 script (腳本語言)
- JavaScript+jQuery Mobile+Node.js跨平台網頁設計範例教本(電子書)
進入官網會看到下列文字: Node.js® is a JavaScript ==runtime== built on Chrome's V8 JavaScript engine. (Node.js 一個能執行 JavaScript 的==運行環境==,以 Google Chrome V8 引擎為核心。)
安裝完成後,就可以在 Command Line 輸入指令:
出現版本號就代表安裝成功。
可在終端機輸入指令。按 Crtl+C 或輸入就.exit
即可退出。
- 寫在 HTML 文件中的
<script >
標籤內
- 用瀏覽器開啟該檔案,點選右鍵選單的檢查,進入開發者工具介面
- 可在 Console 主控台檢視或直接撰寫。通常用來測試代碼的可行性、或直接 debug 抓錯
vim index.js
:輸入 vim 指令建立檔案 index.js,並且編輯內容
也可使用 VSCode、Sublime 等程式碼編輯器來撰寫程式碼
node index.js
:在 CML 執行檔案 index.js
若要輸出字串,需用 '單引號' 或 "雙引號" 括起來。
console.log(’Hello World’) // 輸出值:Hello World
+
:加
-
:減
*
:乘
/
:除
%
:取餘數(例如 10 % 3,結果是 1)
- 邏輯運算子常在 if 判斷式中和布林值(true or false)一起使用
- 在 JavaScript 中會被判定為 false 的值為:
0
、""
、null
、false
、undefined
、NaN
只要其中一個是 true 就會返回 true,除非全部為 false。意即只要其中一個條件滿足就成立。
全部為 true 才會是 true,否則均返回 false。意即全部條件都必須成立。
做反向。
使用最短的路徑來求值,又稱短路求值。只有當第一個運算數的值無法確定邏輯運算的結果時,才對第二個運算數進行求值。例如:
1. 當 or 的第一個運算數為 true 時,最後結果必定為 true
2. 當 and 的第一個運算數的值為 false 時,其結果必定為 false
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需要知道第二個運算數的具體值。也就是短路性質。
範例:
console.log(3 || 10) // output 3
console.log(false || 10) // output 10
console.log(3 && 10) // output 10
console.log(false && 3) // output false
var obj = obj || { }; // 如果 obj 存在就維持原樣,如果不存在就給予空物件
var student = name || "小明"; // 如果沒有 name 就用預設為小明。用 || 來設定變數預設值
更多短路邏輯的運用可參考這篇:想知道&&與&及||與|之間的區別嗎? | 程式前沿
首先來複習二進位制:
0100 = 2^30 + 2^21 + 2^10 + 2^00 = 2^2 = 4 1000 = 2^31 + 2^20 + 2^10 + 2^00 = 2^3 = 8
- 由於電腦使用的是二進位系統,位元運算的速度通常會快於乘法和除法運算。
and or xor not (待補)
var a = 0 // 等號是賦值
a = a + 1 // 可簡化為 a += 1 或 a++
a = a - 1 // 可簡化為 a -= 1 或 a--
其中以 ++ 運算子為例:
++ 運算子的回傳值,取決於相對於運算元的位置。
- 先遞增(
++a
):用在運算元之前,執行遞增,然後回傳遞增後的值。 - 後遞增(
a++
):用在運算元後方,執行遞增,然後回傳未遞增前的值。
var i = 1, j = ++i // i 與 j 兩者皆為 2
var i = 1, j = i++ // i 為 2, j 是 1
若以邏輯運算為例:
- 先遞增
var a = 0
console.log(++a && 30) // 印出 30,此時 a 為 1
console.log('a:' , a) // 印出 a:1
// 先跑 a+=1,再 console.log(a && 30)
- 後遞增
var a = 0
console.log(a++ && 30) // 印出 0,此時 a 為 0
console.log('a:' , a) // 印出 a:1
// 先跑 console.log(a && 30),再 a+=1
- 原始型態(primitive types)
- boolean(真偽值):ture 和 false
- number(數字):例如 1、3.14159、NaN(無效的數字)
- string(字串):例如
'Hello World'
- null:沒有值存在(no value)
- undefined:值不存在(absence)
- 其他都屬於物件型態(object types)
- array(陣列):例如 [1, 2, 3]
- function(函式)
- date...etc
console.log('typeof true', typeof true)
//輸出 typeof true boolean
在 MDN 網站 列出 typeof 的可能回傳值:
null 使用 typeof 運算子,回傳的結果會是字串 "object",這指出 null 可被認為是象徵「無物件」(no object)的一種特殊物件值。(參考資料:犀牛書)
這其實是 JavaScript 最初發現的一個錯誤,然後被 ECMAScript 沿用了。現在,null 被認為是物件的佔位符,從而解釋了這一矛盾 (參考資料:你懂JavaScript 嗎?#4 型別(Types) )
- 用來暫時儲存資料的地方
- 想像成裝東西的箱子,
宣告變數
是將這個箱子取名,加上等號賦值
是在裡面裝東西
其他情形:
1. 當宣告變數,卻沒有給這個變數賦值,用 console.log 會印出 undefined
2. 若想印出一個沒有宣告的文字,會出現錯誤訊息 not defined
- 不可用數字開頭
- 不可取名為保留字詞,例如 var、function、for
- 變數盡量用語譯化的方式命名,例如 peopleCount、total
- 變數的取名規則需統一,可分為下列兩種:
- 蛇式命名(snake_case):名稱中間的標點以底線連接
var this_is_a_box
- 駝峰式命名(camelCase):除了第一個單詞外,後面的單詞首字母均為大寫
var thisIsABox
前面提到變數是像箱子的儲存模型,參考 Huli 寫的這篇文章,舉以下範例來說明其特性:
// 範例一
var A = [1, 2, 3]
var B = [1, 2, 3]
var C = A
console.log(A == B) // 回傳 false
console.log(C == B) // 回傳 false
console.log(C == A) // 回傳 true
- 即使代表的東西相同,但 A 和 B 其實存放在不同的格子,而 A 和 C 相同。
==
與===
是去看「格子的內容」是否相等,而不是檢查「所代表的東西」是否相等。
// 範例二
var F = [1, 2, 3]
var G = F
// 往裡面放東西
F.push(4)
console.log(F, G) // 回傳 [1, 2, 3, 4] [1, 2, 3, 4]
// 改放全新的東西
F = [1, 3, 5]
console.log(F, G) // 回傳 [1, 3, 5] [1, 2, 3, 4]
- 「往裡面放東西」與「改放全新的東西」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 一般的變數存資訊,物件存記憶體位置。
- 一般的變數:變數裡面存的內容就真的是那個資訊,例如:數字、字串
- 物件:變數裡面存的內容其實是「指引」,指引存的是記憶體位置,例如:陣列或物件
- 注意值的型態:字串和數字相加時,會變成字串相加
var a = '1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z411i7ph/
var b = 20
console.log(a + b) // 印出 1020
解決方法:
console.log(Number(a) + b)
:用Number()
將字串轉成數字console.log(parseInt(a, 10) + b)
:用parseInt()
將字串轉換成整數,10 代表預設的十進位
- 注意浮動數誤差:電腦在儲存小數值可能會產生誤差
var a = 0.1 + 0.2
console.log(a == 0.3) // 印出 false
console.log(a) // 印出 0.30000000000000004
=
:代表賦值
==
和 ===
:均用來判斷是否相等
var a = 10 == 10 // 會從右執行到左,10 == 10 true
console.log(a) // 所以 a 印出 true
差別在於 ===
會判斷「型態」:
console.log(0 == ’0’) // true
console.log(0 === ’0’) // false,因為數字和字串型態不同
永遠都用三個等號,如此最能夠避免型態不同而發生錯誤。
在寫程式時遇到重複的動作,一定有方法能夠優化。
- 通常用來存放性質相近的資料
- 想像成一個列表物件,裡面含有幾個數值
// 陣列基本操作
box[1, 2, 3]
// box 代表陣列名稱
// [] 內的值代表索引值(index),陣列中索引是從 0 開始
console.log(box.length) // 印出 3,代表陣列長度
console.log(box[1]) // 索引為 1 時,印出 2
// 範例練習
var score = [20, 5, 100]
console.log(score, score.length) // 印出 [20, 5, 100] 3
console.log(score[score.length - 1]) // 印出 100,陣列長度減一代表最後一個數的索引
score.push(60) // 在陣列最後新增一個數
score[score.length] = 80 // 在陣列最後新增一個數
console.log(score.length) // 印出 5
- 物件是一批相關的數據或功能
- 通常包含幾個變數及函式,當它們包含在物件中時被稱做屬性(properties)或函式(methods)
// 試著建立一個物件
var heidi = {
name: 'heidi',
scores: [20, 60, 100],
address: 'Japan',
}
console.log(heidi, typeof heidi) // 印出物件屬性、型別
console.log(heidi.address) // 用點(.)取出物件屬性
var key = 'name'
console.log(heidi[key]) // 這裡 heidi[key] 等於 heidi.name
由 console.log(1 === 1)
,會回傳 true 這個例子,來判斷下列情形:
console.log([] === [])
console.log([1] === [1])
console.log({} === {})
console.log({a: 1} === {a: 1})
結果卻是:
變數是一個箱子,在放入數字的情況下:
var a = 30
console.log(a === 30) // 印出 true,兩者相等
但如果在變數裡放入物件,結果卻會如下:
var obj = {
a:1
}
console.log(obj === {a:1}) // 印出 false,兩者不相等
可以想像成「記憶體位置」:儘管兩個箱子儲存的數值相同,但因記憶體位置不同,指向的元素不同,所以不會相等。
如果換成下列情形:
var obj = {
a:1
}
var obj2 = obj
console.log(obj === obj2) // 印出 true
兩者理所當然會相等,但若將 obj2.a = 2
:更改 obj2 物件中 a 的值,會連 obj 的值也一起更動:
var obj = {
a:1
}
var obj2 = obj
obj2.a = 2
console.log('obj', obj2) // obj { a: 2 }
console.log('obj2', obj2) // obj2 { a: 2 }
console.log(obj === obj2) // 印出 true,兩者相等
會發現 obj 的值也一起被更改了。這是因為 obj 和 obj2 指向同一個記憶體位置,指向同一個物件。
但如果 obj2 = {b:1}
:obj2 等於一個新的物件,會指向一個新的記憶體位置:
var obj = {
a:1
}
var obj2 = obj
obj2.a = 2
obj2 = {b:1}
console.log('obj', obj2) // obj { a: 2 }
console.log('obj2', obj2) // obj2 { b: 1 }
console.log(obj === obj2) // 印出 false,兩者不相等
這是因為「往裡面放東西」與「改放全新的東西」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後者會指向一個新的記憶體,可參考下圖理解:
判斷式在 JavaScript 中用來==控制流程==。當指定的條件成立時,就會執行後續的指令。判斷式的語法有兩種:if...else
和 switch
。
- if 後面的小括號內:條件式,由比較運算子或邏輯運算子組成
- 當條件成立時:會執行 if 大括號內的程式碼:
- 當條件不成立,但也想執行特定動作:在 if 大括號外面使用 else
// 基本架構
if (條件){
如果條件成立,執行 A;
} else {
如果條件不成立,執行 B;
}
// 練習:判斷是否為 5 的倍數
var number = 10
if (number % 5 === 0) {
console.log('是5的倍數')
} else {
console.log('不是5的倍數')
}
// 印出 是5的倍數
- 當判斷情境更複雜時,搭配
else if
,用來新增條件判斷 else if
可以有很多個
// 基本架構
if (條件一) {
如果條件一成立,執行 A;
} else if (條件二) {
如果條件一不成立;但條件二成立,執行 B;
} else {
如果條件一跟二都不成立,執行 C;
}
// 練習:判斷是否及格
var score = 70
if (score == 100) {
console.log('you are no1!')
} else if (score >= 60){
console.log('pass')
} else {
console.log('fail')
}
// 印出 pass
var kg = 60
var m = 1.6
var BMI = kg / (m**2) // 指數
console.log('BMI:', BMI.toFixed(2))
// 印出 BMI: 23.44,函數 toFixed() 可取到小數點下的指定位數
if (BMI < 18.5) {
console.log('體重過輕')
} else if (BMI < 24) {
console.log('正常範圍')
} else if (BMI < 27) {
console.log('過重')
} else if (BMI < 30) {
console.log('輕度肥胖')
} else if (BMI < 35) {
console.log('中度肥胖')
} else {
console.log('重度肥胖')
}
- 通常用於「有很多條件」要判斷的情況,適合用來處理只有「整數」或「字元」類型的資料
- switch-case 判斷式沒有辦法處理「數值範圍」的問題
- 每個
case 條件:
後方都會加上break
:用途是停止執行後面的程式碼,否則switch
會從匹配的case
標籤開始執行到尾端
// 基本架構
switch(參數){
case 條件一: // 如果 n===條件一 就從這裡開始
條件一成立時執行區塊一;
break; // 在這裡停止執行
case 條件二:
條件二成立時執行區塊二;
break;
default: // 如果都沒有找到相同值
條件都不成立時執行區塊三;
break;
}
- 效能差異:當比對的參數多時,switch 的可讀性和效能較佳
- 判別差異:switch 在判斷上採取嚴謹模式(同等性由
===
運算子判斷),亦即型別也要相同
參考資料:
- 也可稱作 Conditional Expression(條件表達式)
- 其實就是 if-else 的簡單寫法,適合巢狀結構(建議最多一層)
// 語法:
condition ? A : B // 條件 ? 符合條件結果 : 不符合條件結果
// 範例:
console.log(10 > 5 ? 'bigger' : 'smaller') // 印出 bigger
以判斷是否及格為例:
// if-else 寫法:
var score = 60
var message = ''
if (score >= 60) {
message = 'pass'
} else {
message = 'fail'
}
// 三元運算子寫法:
var score = 60
var message = score >= 60 ? 'pass' : 'fail'
// 兩種寫法均回傳 pass
- 迴圈是程式流程控制的一環,用來重複執行相似的工作
- 必須設定==終止條件==,否則執行時將進入無窮迴圈(可按
Ctrl+C
跳出)
- 先執行後才判斷條件,代表迴圈主體至少會被執行一次
// 語法:
do {
statement // 先執行一次
} while (condition) // 若符合條件,會再進行下一次迴圈
// 範例:
var i = 1
do {
console.log(i) // 印出 1 到 100
i++
} while (i<=100) // 直到 i = 101 時跳出迴圈
console.log('i=', i) // 印出 i = 101
- 其實就是 do…while 迴圈的變形版本。差別在於 do…while 會至少被執行一次,才進行條件判斷
- 由於迴圈主體需至少執行一次的情況並不常見,通常還是會使用 while 迴圈
// 語法:
while (condition) {
statement
}
// 將上方 do…while 範例改寫,會得到相同輸出結果:
var i = 1
while (i <= 100) { // 直到 i = 101 時跳出迴圈
console.log(i) // 印出 1 到 100
i++
}
console.log('i=', i) // 印出 i = 101
- 類似 while 迴圈,但 for 迴圈通常用於「已知重複次數」的情況,也就是設定初始值和終止條件
- for 迴圈基本架構,需要三個運算式作為參數:initialize(初始值)、condition(條件判斷)、increment(遞增迴圈變數)
- 三個運算式可省略任何一個,但中間的兩個分號必須存在。例如:
for (;;)
會是無窮迴圈
// 語法:
for (初始值; 終止條件; 遞增迴圈變數){
要執行的程式碼
}
// 也就是:
for ( 變數 = 初始值 ; 變數 < 限制值 ; 變數 + 步進值 ) {
要執行的程式碼
}
// 範例:
for (var i = 1; i<=100; i++) {
console.log(i)
}
// 印出 1 到 100
// 可和 while 迴圈進行對照:
var i = 1 // 初始值
while(i <= 100) { // 終止條件
console.log(i)
i++ // i 每一圈要做的事情
}
// 同樣印出 1 到 100
- 用來改變迴圈的執行流程
- 只能用在迴圈或 switch 述句中
// 範例:
var i = 1
do {
console.log(i) // 印出 1 到 6
if (i === 6) {
break // 當 i 等於 6 時跳出迴圈
}
i++
} while (i <= 10)
console.log('i=', i) // 印出 i = 6
執行結果如下圖:
// 範例:
var i = 1
do {
console.log(i) // 印出 1 到 10
i++
// 當 i 為奇數時,直接跳到 while 檢查條件,進入下一個迴圈
if (i % 2 === 1) {
continue
}
console.log('i++', i) // 只會印出偶數的 i
} while (i <= 10)
console.log('i=', i) // 印出 i = 11
執行結果如下圖:
以前學的國中數學 y = f(x)
其實就是一種函式:
y = f(x)
y:回傳值 / f(x):函式 / x:參數
// 範例:
y = f(x) = 2x
f(1) = 2*1 = 2
// 也可以是多項參數:
y = f(a, b, c) = a+2b+3c
f(1, 1, 1) = 1+2+3 = 6
在 JavaScript 的函式架構:
function 函數名稱(參數) {
return 要回傳的內容
}
// 範例:
function abc(a, b, c) {
return a + 2*b + 3*c
}
console.log(abc(1, 1, 1)) // 印出 6
範例:在陣列產生 n 個元素的函式
function generateArray(n){
var result = [] // 宣告一個變數為空陣列
for(var i = 1; i<=n; i++){
result.push(i) // 把數字放進陣列
}
return result // 記得回傳結果
}
// generateArray(3) => [1, 2, 3]
// generateArray(10) => [1, 2, 3, ... , 10]
console.log(generateArray(0)) // 印出 [] 空陣列
console.log(generateArray)
// 函式後面需加上括號才能呼叫,否則會印出 [Function: generateArray]
也可以不寫 return,寫法如下:
function log(n) {
for(var i = 1; i <= n; i++) {
console.log(i) // 直接在函式裡面印出結果
}
}
log(10) // 回傳 1 到 10
範例:印出 1~100 的偶數
小技巧:不知如何解題時,可先從寫下 Function 架構開始
// 先寫出函式架構:
function print1to100() {
}
print1to100()
要產生 1~100 的數字,可能需要迴圈:
function print1to100() {
for (var i=1; i<=100; i++)
logEven(i) // log 偶數
}
需要再寫一個函式,來判斷 i 是否為偶數:
function logEven(number) {
if (number%2 === 0) // 若為偶數,就印出數字
console.log(number)
}
function print1to100() {
for (var i=1; i<=100; i++)
logEven(i)
}
print1to100() // 印出 1~100 的偶數
- 在語法上大致分為 4 種方式,可參考這篇介紹:函數定義 (Function Definition) 的 100 種寫法
- 其中最常使用的為宣告式,以及匿名表達式。
- 是最常見的標準寫法。
- 使用
function
關鍵字作函數的宣告和定義。
function hello() {
console.log('hello')
}
hello() // 執行函式,回傳 hello
- 前面提到函式也是一種資料型態。因此可先宣告一個變數,再定義一個函數內容放到該變數裡。
- 此方式定義的函數,實際上是匿名函數,只是將函數存在某個變數裡。
var hello = function (a, b) {
return a + b
}
console.log(hello(3, 6)) // 印出 9
我們在先前的範例,console.log() 都只傳入數字、字串等,但其實也可傳入函式,如以下範例:
function transform(arr, transformFunction) {
var result = []
for(var i=0; i<arr.length; i++) {
result.push(transformFunction(arr[i]))
}
return result
}
function double(x) {
return x*2
}
// transform([1, 2, 3], double) => [2, 4, 6]
console.log (
transform([1, 2, 3] ,double)
)
// 傳入 transform 函式,並且在 transform 函式中傳入 double 函式
// 印出 [2, 4, 6]
上述範例中,在 transform 函式裡面,double 函式取代了參數 transformFunction,也就是執行 double 函式內部的運算。
也可直接把整組函式丟到 console.log() 括號內,就不需再額外命名。好處是可直接修改函式定義,如以下範例:
參數:方法定義中的變數 引數:在呼叫方法時真正傳入的值
// 範例:
function add(a, b) { // 參數就是 a 和 b
console.log(arguments) // 可印出引數
return a+b
}
add(2, 5) // 引數是 2 和 5
結果如下圖,印出 { '0': 2, '1': 5 }
。
由上述範例可知,arguments
物件其實是種「類陣列物件」。
- arguments[0]:代表第一個引數
- arguments[1]:代表第二個引數
並且具有 length 屬性。
function add(a, b) {
console.log(arguments.length) // 印出 2
return a+b
}
add(2, 5)
// 一共傳了兩個引數
參考MDN - Arguments 物件,由於 arguments 帶其他屬性,可能因此需要用物件的方式來儲存資訊。
function swap(a, b) {
在函式當傳入值時就會這樣跑
var a = number1
var b = number2
所以只是把 number1 跟 number2 給複製了一份
number1 number2 a b 是各自獨立的變數
var temp = a
a = b
b = temp
console.log("a: b:", a, b)
}
var number1 = 10
var number2 = 20
console.log(number1, number2)
swap(number1, number2)
console.log(number1, number2)
number1 . number2 . a . b 是各自獨立的變數
function addValue(obj) {
這裡的操作如下:
var obj = a {}
這是 Obj 的特性,如同前篇介紹的,物件是存取記憶體位置
在這邊的操作等於是命名另外一個物件 obj = a,
所以現在有 obj 跟 a 都指向同個記憶體位置
obj.number++ // 在這邊等於把該記憶體位置儲存的內容+1
return 1
}
var a = {
number: 10
}
addValue(a)
console.log(a)
//{ number: 11 }
例外情況是數字.字串.布林,這三者較簡單,所以在操作的時候會變成直接複製。而較複雜的部份因為使用指向的方式,所以只要有一個地方修改,就等修改其他指向該記憶體位置的操作。
function addValue(obj) {
obj = {
number: 100
}
return 1
}
var a = {
number: 10
}
addValue(a)
console.log(a)
//{ number: 10 }
在這邊的操作是把 obj 指向了另外一個新的記憶體,等於 obj 指向了另外一個記憶體位置
這種情況以專有名詞稱作:
pass by value pass by reference. (JavaScript 中沒有) pass by sharing
首先可以把 function 分成兩類:
也就是只需要呼叫 function,但不需知道執行結果的情況。
// 範例:
function sayhello() {
console.log('hello')
// 若沒有回傳,會預設 return undefined
}
sayhello()
// 印出 hello
// 也可以傳參數進去:
function sayhello(name) {
console.log('hello', name)
}
sayhello('nick')
// 印出 hello nick
也可以回傳些什麼,如以下範例,但 return 並不會影響結果。
function sayhello(name) {
console.log('hello', name)
return “i am a” // return 的值會是 a
}
var a = sayhello(‘nick’) // 印出 hello nick
console.log(a) // 印出 i am a
例如需要函式進行運算,然後回傳結果。
function double(x) {
return x * 2
}
var result = double(3)
console.log(result)
// 印出 6
注意:在 function 一旦執行 return 就會跳出,return 以下的任何程式碼都不會再執行。
舉例
function double(x) {
return 123 // 執行 return 就會跳出
console.log(abc)
return x * 2
}
var result = double(3)
console.log(result) // 只會印出回傳值 123
可參考: Number - JavaScript - MDN - Mozilla Math - JavaScript - MDN - Mozilla
Number()
:將字串轉數字
var a = 10
var b = '20'
console.log(a + Number(b)) // 印出 30
parseInt()
:將字串轉整數。預設為十進位,例如:parseInt(a, 10)
var a = 10
var b = '20.35'
console.log(parseInt(b)) // 印出 20
parseFloat()
:將字串轉浮點數。也就是有小數點
var a = 10
var b = '20.35'
console.log(parseFloat(b)) // 印出 20.35
toFixed()
:取到小數點後第幾位。括號內不輸入就會取整數。可與parseFloat()
搭配使用
var a = 10
var b = '20.357'
console.log(parseFloat(b).toFixed(2)) // 印出 20.36,前一位會四捨五入
.toString()
:數字轉字串
或是將數字加空字串(''
),因為「數字 + 字串 = 字串
」。
var a = 2
// 第一種方法
a.toString()
// 第二種方法:數字 + 空字串 = 字串
(a+'')
Number.MAX_VALUE
,Number.MIN_VALUE
:得知在 JavaScript 可儲存的最大、最小值,若超出這個值,計算就會不精準
console.log(Number.MAX_VALUE)
// 印出 1.7976931348623157e+308
console.log(Number.MIN_VALUE)
// 印出 5e-324
Math.PI
:圓周率。常數通常用大寫表示Math.ceil()
:無條件進位,取大於這個數的最小整數
console.log(Math.ceil(3.14))
// 印出 4
Math.floor()
:無條件捨去,取小於這個數的最大整數
console.log(Math.floor(10.9))
// 印出 10
Math.round()
:四捨五入
console.log(Math.round(10.5))
// 印出 11
Math.sqrt()
:開根號
console.log(Math.sqrt(9))
// 印出 3
Math.pow()
:次方
console.log(Math.pow(2, 10))
// 印出 1024,也就是 2 的十次方
Math.random()
:產生從 0~1 隨機數(不包含 1)
console.log(Math.random())
// 產生 0~1 隨機數
console.log(Math.floor(Math.random()*10 + 1))
// 乘以十可產生 0~10 的隨機數(不包含 10)
// 無條件捨去,可產生 1~10 的整數
toUpperCase
,toLowerCase()
:將字串轉換大、小寫
var a = 'abc'.toUpperCase()
console.log(a) // 印出 ABC
var B = 'ABC!!!'.toLowerCase()
console.log(B) // 印出 abc!!!
或是參考 ASCII code 進行轉換:
.charCodeAt()
:取得字串特定位置的字元 ASCII 編碼
console.log("ABC".charCodeAt(0))
// 印出 65(A 的編碼)
console.log("cba".charCodeAt(3))
// 印出 97(a 的編碼)
// 由此可知大、小寫字母的索引相差 32
String.fromCharCode()
:將 ASCII 編碼的數字轉換成字元
var str = String.fromCharCode(65)
console.log(str)
// 印出 A
// 將上述兩種函式組合應用:
var str = String.fromCharCode("Abc".charCodeAt(0) + 32)
console.log(str)
// 印出 a
利用 ASCII code 進行字串比大小,可判斷該字元為大小寫、是否在條件範圍內:
var char ='J'
console.log(char >= 'A' && char <= 'Z')
// 印出 true,判斷為大寫
var char ='g'
console.log(char >= 'A' && char <= 'Z')
// 印出 false,判斷為小寫
indexOf()
:可回傳「指定字串」在字串中第一次出現的位置。若找不到則回傳 -1
var str = 'hey hello world'
var index = str.indexOf('hello')
console.log(index) // 印出 4,hello 第一次出現在 index = 4
var index = str.indexOf('hello!!')
console.log(index) // 印出 -1,代表字串不存在
replace()
:取代字串。只能換第一個指定字串。要全換的話可使用正規表達式來達成
// replace()換第一個:
var str = 'hey hey hello world'.replace('hey', '!!!')
console.log(str)
// 印出 !!! hey hello world
// 正規表達式可全換:
var str = 'hey hey hello world'.replace(/hey/g, '!!!')
console.log(str)
// 印出 !!! !!! hello world,/hey/g 的 g 代表 global
split()
:透過「指定分隔符」來分開字串,回傳值為陣列
var str = 'data1,data2,data3'
var arr = str.split(',') // 取出分號
console.log(arr)
// 印出 ['data1', 'data2', 'data3']
let input = ['1 * 3']
let temp = input[0].split(' ') // 取出空格
console.log(temp)
// 印出 [1, *, 3]
trim()
:移除目前字串開頭和結尾的所有空格
var str = ' data1,data2,data3 '
console.log(str.trim())
// 印出 data1,data2,data3
string.length
:可回傳字串長度。此指令不是函式
var str = 'hello world'
console.log(str.length)
// 印出 11
可應用在迴圈:
var str = 'hello!'
for (var i=0; i<str.length; i++){
console.log(str[i]) // 可在每行印出第 i 個字元
}
join.()
:將陣列中所有元素連接成一個字串,預設分隔符是逗號(在 Windows 系統)
var arr = [1, 2, 3]
console.log(arr.join()) // 印出 1,2,3
console.log(arr.join('!')) // 印出 1!2!3
console.log(arr.join('')) // 印出 123
map()
:把陣列中的每個元素帶入指定函式,然後建立一個新的陣列
var arr = [1, 2, 3]
function negtive(x) {
return x*-1
}
console.log(arr.map(negtive)) // 印出 [-1, -2 ,-3]
// 或是用匿名函式的寫法,直接放入函式定義:
var arr = [1, 2, 3]
console.log(
arr
.map(function (x) {
return x * 2
})
) // 印出 [2, 4, 6]
filter()
:概念和map()
類似,是根據指定的測試函數,從一個陣列中過濾出符合條件的元素,並建立新的陣列
var arr = [1, 2, -3, 5, -7]
console.log(
arr
.filter(function (x) {
return x > 0 // 只留下 x 大於 0
})
)
// 印出 [1, 2, 5]
var arr = [1, 3, 5, 7]
arr.filter(x => x > 4) // 只留下 x 大於 4
// 印出 [5, 7]
slice()
:可截取出陣列某部份元素,會建立一個新的陣列
var arr = [0, 1, 2, 3, 4, 5]
console.log(arr.slice(2, 4)) // 印出 [2, 3],不包含結尾元素
splice()
:可用來刪除與新增元素,會改變原本的陣列
var months = ['Jan', 'March', 'April', 'June']
months.splice(1, 0, 'Feb')
// 在 index 1 新增 'Feb'
console.log(months)
// 印出 ['Jan', 'Feb', 'March', 'April', 'June']
months.splice(4, 1, 'May')
// 把 index 4 的 'June' 換成 'May'
console.log(months)
// 印出 ['Jan', 'Feb', 'March', 'April']
sort()
:依照字母順序排列陣列中的所有元素,會改變原本的陣列
var arr = [1 ,30 ,4 ,21]
// 要由小排到大
arr.sort(function(a,b) { // 想像順序是 a b
if (a===b) return 0
if (b>a) return -1 // 回傳 -1,代表不互換
return 1 // 回傳 1(任何正數),代表 a b 互換位置
})
console.log(arr) // 印出 [1, 4, 21, 30]
// 可用三元運算子簡化:
arr.sort(function(a, b) {
if (a===b) return 0
return a > b ? 1:-1
})
// 也可再簡化:
arr.sort(function(a, b) {
return a - b
})
除了物件以外,其他基本型別(primitive types)具有不可變的特性。
var a = "hello"
a = "yo"
a: "hello" 0x01 // 不會改變原本 hello 的值
a: "yo" 0x02 // 而是建立新的記憶體空間儲存 yo
以內建函式 toUpperCase()
為例,如以下寫法:
var a = 'hello'
a = a.toUpperCase() // a 指向了新的記憶體位置
console.log(a)
// 印出 HELLO
由於字串具有不可變的特性,不論呼叫什麼函式均無法改變 a 的值,如以下範例:
var a = 'hello'
a.toUpperCase() // 若直接對 a 字串呼叫函式,不會有任何改變
console.log(a)
// 仍印出 hello,只能如上個範例,回傳一個新的值改變字串
而物件型別,例如 Array,呼叫某些函式的時候,有可能會更動到原本記憶體位置儲存的東西:
var arr = [2, 4, 6]
arr.push(8) // 更動到原本的陣列
console.log(arr)
// 印出 [2, 4, 6, 8]
// 若改成下列錯誤寫法:
var arr = [2, 4, 6]
arr = arr.push(8)
// 會做兩件事情:新增元素到陣列、回傳陣列長度(arr.length)
console.log(arr)
// 印出 4,也就是新的陣列長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