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99 lines (143 loc) · 11.6 KB

pik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99 lines (143 loc) · 11.6 KB

HTTP缓存服务,提供高效简单的HTTP缓存服务。

一直以来都使用varnish来做HTTP缓存,喜欢它的性能高效与vcl配置的强大。在规范化缓存的配置之后,强大的vcl对于我也没有太多的作用了,此时我更希望易上手,更简洁的配置,Pike则由此诞生。

Pike主要基于fasthttpbadger两个开源库开发

特性

  • 基于yaml的配置,简洁易懂
  • WEB管理后台,提供系统性能、黑名单IP、缓存清理功能
  • 标准化的基于HTTP头Cache-Control缓存控制
  • 压缩保存的响应数据,避免每次响应时重新压缩(如果客户端不支持压缩则解压)
  • 自定义日志格式,支持二十多种placeholder,如:cookie,请求头字段,响应头字段,响应时间等。
  • 访问日志支持以文件(按天分隔)或者UDP的形式输出
  • 支持自定义HTTP响应头配置
  • 支持自定义最小压缩长度,对于内网之间的访问,避免压缩、解压的时间损耗

前言

在刚开始从前端转向后端开发之后,对于接口性能的优化手段比较单一,都是接口缓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

  • 将复杂的处理过期结果缓存至mongodb,后续取数据从缓存中读取
  • 使用redis替换mongodb,细化接口缓存公共逻辑

mongodb --> redis 的缓存架构中,性能上是有所提升,但是还是无法避免缓存之间的数据交叉使用(如缓存A的数据从缓存B与缓存C的数据组合),在数据有误时需要清除缓存时痛点,交叉使用的数据已经无法理清该清理哪些缓存。

在系统稳定下来之后,对于杂乱的缓存设计也是时候理一理了。由于是资讯类的站点,我们的数据有着准实时性的特性,而缓存上我们希望是支持HTTP(这样将缓存前置,性能更高效),需要缓存设置与过期等都简单易用。在考察了各类的缓存软件,最终我们选择了varnish,使用varnish做HTTP缓存,缓存处理前置,避免更复杂的各缓存数据的交叉影响,在完成系统切换之后,感觉一下子世界变得美好多了,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

在这几年使用varnish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的坑,它的vcl很强大,可以通过自己配置各种不同的缓存处理方式,而用得越多,越来越觉得不需要太复杂的配置方式。

我们的现状是每个系统都自己配置一套自己的vcl,大家已迷失在配置的海洋里。后续开始慢慢收敛自定义的配置,只支持使用HTTP的Cache-Control来处理缓存,标准化此类中间件的使用。

varnish很好很强大,一直以来都想自己来实现一个类似的varnish,但是以前只是对node.js比较熟悉,C/C++还处于很水货的层面(主要学不懂),后来接触了golang,其性能上的优越性让我心动不已,因此码出一个http cache:Pike

对缓存使用的误区

缓存主要是为了提升系统的处理并发量,而不是让本来慢的请求变得响应快

在这几年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开发人员将本来慢的接口加下varnish处理之后,在第一次调用时接口很慢,但是后续缓存生效之后,接口响应就快了很多,这样立即解决了测试(产品)对于接口慢的抱怨,自己也不用做太多的调整。

结果还是接口太慢超时,导致等待中的其它请求直接pass至后端(由于超时设置太长,等待堆积的请求更多),系统变得更卡,最终雪崩效应,整个系统都拖垮了。

后续我们规范了所有请求都需要在3秒内响应,对于超时的请求,每天排查相关统计数据,保证系统的高效性。而对于一些处理时间比较长的功能,我们调整为异步的处理,客户端请求时,生成后台任务,记录任务状态至数据库,并返回至客户端。后续再请求时,直接查询状态,如果还是处理中,直接返回保证了接口的性能。

HTTP缓存的有效期过长

在日常使用场景中,有部分的HTTP接口依赖多个服务或者数据源,将多个数据合并处理生成响应数据。在以往使用varnish的时候,对于缓存时长的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觉得某些数据都不会改变,会设置1,2个小时的缓存时长。而事实上,有些数据总会因为产品配置等人为因素导致错误,此时又要去清除缓存,虽然不复杂但是也挺让人烦恼(因为有些配置的数据可能会影响多个接口,通常无法短时间内整理出来)。

至此我开始认真的考虑长缓存是否有意义?是否能使用更短的缓存有效期呢?如果我使用1分钟的缓存有效期来替换1个小时的,对于系统的性能是否有大的影响呢?答案是:『不会』。因为varnish对于请求的处理方式保证了,在缓存过期之后,有更多的请求同时发生,也只会有一个请求转发至后端。而每1分钟一次的接口处理,不太可能增加大的负载(此时又强调一次,正常负载下,接口的响应应该是快速的)。使用短缓存之后,就算是数据配置错误,而缓存会在短时间之内更新,也就不再需要手工处理(找运维人员,提供需要清理的接口,再到清理完成,等操作完成,估计都不止1分钟)

缓存有效期设置方式的形式多样

由于vcl的灵活性,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设置缓存时长。有些项目直接在vcl指定url的缓存时长,有些就使用自定义HTTP头X-TTL来设置,最终就出现了上千行的vcl配置。对于一个接口的缓存场景,每次都需要查一下配置文件,真是坑了运维坑了自己。

其实varnish本来就支持以Cache-Control来设置缓存有效期的方式,因此我们对整个公司的项目强行推行标准化,对于无设置Cache-Control的,全部认为不可缓存(宁愿性能变差也不可数据出错)。一个个项目的做切换调整,最终出来的效果挺不错,运维对于varnish的配置全部标准化,不再需要运维去关心缓存的处理,全部交由接口开发人员自己定义(原则上也只有开发人员才清楚接口是否可以缓存,可以缓存多久)

注:varnish支持从Cache-Control中优先选择s-maxage,再选择max-age,因此对于希望客户端缓存时间较长,但服务端使用短缓存,则配置不同的maxAge,如Cache-Control: public, max-age=3600, s-maxage=60。如果想了解varnish的各种特性,可以阅读我之前写的善用HTTP缓存利器-Varnish

HTTP缓存服务的设计

谁最清楚接口是否可以缓存?接口开发者!谁最清楚接口应该缓存多久?接口开发者!谁来控制缓存的有效期?Cache-Control!

由开发者控制,最简单的缓存形式

对于HTTP缓存服务,主要实现以下几点:

  • 简化缓存的配置,使用HTTP的标准头Cache-Control来控制缓存
  • 对于响应时无设置Cache-Control的,默认为不缓存(varnish可以通过设置default ttl来实现为可缓存),宁愿牺牲性能也不可以缓存了不可缓存的数据
  • 根据Cache-Control判断该请求不可缓存的,记录缓存状态hit-for-pass,提升缓存判断的效率
  • 支持指定规则的url则直接为pass,提升系统性能(如GET /user/xx 这种接口都是不可缓存的)
  • 对于过期缓存数据能自动清除,不需要手工干预
  • 支持健康检查,支持不同的策略选择后端服务
  • 简化配置,配置文件使用yaml格式,简单易懂

下面看看pike的配置(最简化的):

# 程序监听的端口,默认为 :3015
listen: :3015
# 数据缓存的db目录,默认为 /tmp/pike 
db: /tmp/pike
# 设置upstream的连接超时,默认为0,0表示无限制(time.Duration),
# 不建议使用默认值
connectTimeout: 3s 
directors:
  -
    # 名称
    name: tiny
    # backend的健康检测,如果不配置,则不做检测,默认backend都为正常
    ping: /ping
    # backend列表
    backends:
      - 127.0.0.1:5018
      - 192.168.31.3:3001
      - 192.168.31.3:3002

注意:在调整配置的时候,尽量不要设置较长的响应超时,由于对于不能确认是否能缓存的请求(GET/HEAD请求在首次请求时),在首次响应时,多个请求会以队列的形式等待响应结果,如果响应超时太长,会导致等待队列过长

性能

对于缓存服务,大家最关心的肯定还是性能问题,下面是pike的对缓存与不可缓存请求的性能测试:

首先单独来测试一下pike本身HTTP的响应处理(Pike本身有一个/ping的响应,用于其它服务检测pike是否正常运行):

wrk -H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t10 -c200 \
-d1m 'http://127.0.0.1:3015/ping' --latency

Running 1m test @ http://127.0.0.1:3015/ping
  10 threads and 200 connections
  Thread Stats   Avg      Stdev     Max   +/- Stdev
    Latency     1.12ms    1.53ms  46.46ms   92.87%
    Req/Sec    23.71k     2.29k   36.60k    74.70%
  Latency Distribution
     50%  770.00us
     75%    1.13ms
     90%    1.94ms
     99%    8.27ms
  14168320 requests in 1.00m, 2.23GB read
Requests/sec: 235773.39

接着是对可缓存请求的测试:

wrk -H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t10 -c200 \
-d1m 'http://127.0.0.1:3015/api/sys/status' --latency

Running 1m test @ http://127.0.0.1:3015/api/sys/status
  10 threads and 200 connections
  Thread Stats   Avg      Stdev     Max   +/- Stdev
    Latency     2.17ms    2.39ms  64.81ms   90.41%
    Req/Sec    11.27k     2.25k   22.45k    73.91%
  Latency Distribution
     50%    1.63ms
     75%    2.57ms
     90%    4.44ms
     99%   12.08ms
  6732203 requests in 1.00m, 32.80GB read
Requests/sec: 112036.59
Transfer/sec:    558.91MB

对不可缓存的请求测试(首次接收至请求则知道该请求不可缓存,如POST或者符合配置的pass条件)

wrk -H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t10 -c200 \
-d1m 'http://127.0.0.1:3015/api/users/me' --latency

Running 1m test @ http://127.0.0.1:3015/api/users/me
  10 threads and 200 connections
  Thread Stats   Avg      Stdev     Max   +/- Stdev
    Latency    13.86ms    2.30ms  92.20ms   88.69%
    Req/Sec     1.45k   151.81     1.62k    79.18%
  Latency Distribution
     50%   13.20ms
     75%   14.13ms
     90%   16.46ms
     99%   19.77ms
  867906 requests in 1.00m, 191.20MB read
Requests/sec:  14459.01
Transfer/sec:      3.19MB

# 直接压测

wrk -H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t10 -c200 \
-d1m 'http://127.0.0.1:5018/api/users/me' --latency

Running 1m test @ http://127.0.0.1:5018/api/users/me
  10 threads and 200 connections
  Thread Stats   Avg      Stdev     Max   +/- Stdev
    Latency    12.42ms  834.04us  30.14ms   86.07%
    Req/Sec     1.62k    81.15     1.82k    78.58%
  Latency Distribution
     50%   12.17ms
     75%   12.72ms
     90%   13.34ms
     99%   15.38ms
  966524 requests in 1.00m, 140.11MB read
Requests/sec:  16101.42
Transfer/sec:      2.33MB

对于上面的测试结果,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一、对于可缓存的请求,接口性能如何

二、对于不可缓存(转发至后端服务)的请求,性能损耗如何(因为有转发)

结语

自己去实现一个简化的varnish,这个几年前已经有的想法。在终于开始决心学习golang之后,才开始了pike这个项目的实现,在此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几年以来的想法,并学习多一门新的语言。

如果愿意试用pike,做小白鼠的,请在项目中联系我https://github.com/vicanso/pike,提供一步步式的搭建帮助。在此,感恩不言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