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74 lines (85 loc) · 19.7 KB

20210412 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74 lines (85 loc) · 19.7 KB

本周随笔: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

收到读者 Nancy Yang 提问:「你如何在百花丛中 pick 出每周分享的优质内容源呢?是关注后慢慢筛查并优化,还是有什么很有效率直击重点的好方法?」

我大致将信息管理分成三个基本动作:

  • 1)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是从头断绝垃圾信息的保障。这需要取舍、试错、决断,和对概率论的信仰——为了大多数时候有优质信息,不惜放弃偶尔从垃圾堆里捡拾宝贝的可能性。
  • 2)采用更先进高效的工具,这是提升信息效率和纯度的管道。比如之前我写过的 Inoreader、IFTTT。
  • 3)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这控制什么时候、怎样品质的信息、以何种速度流入你的大脑。

今天重点写一下上面第 3 点,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也是 Newsletter 读者票选第一的命题作文)。

先来普及点认知神经学上的背景知识:

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每秒约几十到 100 个比特(计算机学里,一个英文字符是一字节,一个字节等于八比特)(via 万维钢《学习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注意力总共就那么一丁点。注意力不是一种美德或者思想境界,它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心理学家把这种意志力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现象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这么低的带宽/注意力,从人体硬件层面卡死了信息流入大脑的速度。

在速度恒定的前提下,想要增加信息量(也就是能在大脑里沉淀下来的信息),有两种思路:A)增加通过时间,也就是寻找一切可以获取信息的机会,利用好碎片时间;B)提升带宽利用率,也就是尽量让这不到 100 个比特,废话更少,纯度更高。

于是,我规划出信息分级的 3 个维度:按信息密度、按个人目标契合度、按信源可信度。

一、按信息密度

基本思路是:信息密度越大(越占据大脑带宽/注意力),越抽出专门的大块时间深度理解,完全不追求速度,原谅自己跳读、回读,要求自己经常复习;信息密度越小,越寻找碎片时间摄入,错过/没消化不可惜,不赶进度。

  • Tier 1:高专注环境(eg. 机舱、蹲坑、足道、熬夜修仙,前提都是不要舒适到发困):最适合安静阅读,环境能充分保障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时候就读最难啃的,比如涉及思辨的逻辑、哲学类,涉及归因的商业、社科类。比如《思考,快与慢》、《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Tier 2:普通专注环境(eg. 地铁、课间、午休等,通常是属于无法完全入定,随时可能被外部因素打断):适合摄取自成一体的独立篇章,例如王小波杂文集、松浦弥太郎随笔集、《Tools of Titans》这种访谈集。

  • Tier 3:低专注环境(eg. 家务、开车、睡前,有更主要的核心任务,读书只是作陪,随时可放弃):我会在开车时刻意选择信息密度低的音频,主要是商业传记(就是吹牛逼讲故事,注水成分少不了,比如《鞋狗》《苏世民: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播客。睡前,我最近在 Kindle Voyager 上读传统文学偏多,也会看看蔡志忠的国学漫画、衡山光辉《三国志》,主要是看古代的东西没有追逐最新信息的焦虑,适合安逸入眠。

当然,我也会自己写 AI 帮我抽出一本厚书中的重点精华,这个老读者应该都知道。

二、按个人目标契合度

绝大多数人突然卯起来读书,都有追逐短期功利的心理,但必须先明确自己要的「功」、「利」具体是什么。

比如去年年中开始,美股、数字货币走势不错,我就会刻意去研究技术分析流派(不太认可基本面分析了,具体原因参加我新写的公众号《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于是搜刮了一堆技术投资书单。

再比如去年下半年,我开始研究「如何科学地读书、记笔记」,所以集中读了一批类似主题的高分书,包括《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读完了》《我怎样读书》《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Tools of Titans》《独学大全》《How to Take Smart Notes》等。

我意识到,如果不确定自己的目标,就会被别人推荐的书单牵着鼻子走。正如一叶扁舟,如果没有航向,那么往哪儿都是逆风。

所以现在我但凡从朋友圈、SNS 刷到书单,都不会点开看。我不大会书荒,倘若真的发生书荒,也会主动搜索,或者豆瓣看关联推荐,绝不随机漫步。

三、按信源可靠度

优质信源,一般信息密度大、准确性强、持续半衰期久。这类信源出爽文的可能很小。

  • 例如读历代经典,能数十年如一日在书店陈列,本身就是可靠的象征,其它同期的渣书早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 一个东西如果已经持续了数百年,那么它大概率还会继续持续数百年。
  • 所以要多读不同时期遗留至今的经典。当代人的很多自作聪明的理论,不过是在给历史写韵脚而不自知,最终也未必扛得过周期循环。所以我不看十年内企业家的自传。

劣质信源,以互联网上 UGC 的为主,生产成本越低,我分配的权重越低。

  • 我已经不止一次在各种手记里表达了我对当前中国主流互联网环境是「信息粪坑」的反感。然而这是经济结构金字塔决定的,深陷其中,只能向上求索,向下兼容。
  •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歌舞升平的社会新闻媒体,我都不看,除非王冰冰出镜。
  • 我追踪过一段时间,即使如王兴这样的大佬,日常发的饭否也没啥营养。更不用说普通人的日常絮叨和顿悟时刻。

鉴别优质信源的简单粗暴方法:

1)在你陌生的领域,选择收费贵的。

这种收费最好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有别人前仆后继争相付费,而不是临时起意的割韭菜。

例如想做好产品的可以订阅 产品沉思录,想看靠谱财经新闻的可以订阅《财新》,想搞到全球最实时准确金融数据的得买 Bloomberg 终端。

2)在你熟悉的领域,找到你认可的、乐于输出的大牛,追踪他们的日常分享。

我就订阅了几位隐藏的创投大佬的豆瓣读书观影动态 RSS,总能发现新大陆,同时暗自猜测一番大佬最近又准备朝哪个领域出手。

3)不断迭代优化。

我自己也会有「自以为发现优质信源,订阅一段时间产生了退订想法」「自以为关注的是大牛,追踪一段时间发现 TA 的动态毫无营养」的时刻。

这时候就果断地停止接收垃圾信息吧,一点也不遗憾。因为当你吃多了有营养的玉盘珍馐,就再也不会怜惜一桌鸡肋。

以上就是我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对你有帮助。

🎁 读者互动:

今天动用这个读者互动版面,征集常驻上海的周末「剧本杀」玩伴。加我微信 zengzhangheike 备注「上海剧本杀」即可,要有经验的。(这也算一种读者互动吧?)

📚 本周读书/观影推荐:

  • 读书:《A Brief History of Everyone Who Ever Lived: The Stories in Our Genes》:推荐度:★★★★。读到几个基因的有趣事实: 1)人类基因组包含包含的基因仅接近 2 万个,令人震惊的是,蛔虫和香蕉的个体基因比人还多。 2)DNA 中大部分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功能,真正可读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 2% 左右。 3)并非单个基因引发疾病,而是几十上百个基因在特定医疗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累积效应致病。

  • 读书:《跟踪信号 : 黑盒交易如何影响从华尔街到上海的股市》:推荐度:★★★★。算是普及宽客、量化金融投资的社科书籍吧。前几章讲算法策略比较多,偷抄了很多作业;后面的就太尖端硬核了,抄不了作业就没继续读,就这么功利。

  • 读书:《15 Secrets Successful People Know About Time Management》:推荐度:★★★。书中谈到 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Square 的创始人 Jack Dorsey。他说,他经营两家公司的秘诀就是:每天都有一个主题。例如,周一,他会把重点放在管理上;周三专门用于营销;周日则是留给下周的反思、反馈和战略。学习了,目前我周一主题定为 review,周五是 random walk,周六是 gaming。

  • 读书:《变量3:本⼟时代的⽣存策略》:推荐度:★★-。春秋笔法,跨界造词,堆砌史料佐证主观判断的范例。没错。五分钟翻完几十页决定扔进楼下可回收箱。以后针对罗辑思维出的书,得启用白名单机制,目前白名单上的作者仅限:万维钢、李翔。

🍀 金句摘录:

  • 47% 的哈佛学生在过去一年经历过无法正常生活学习的抑郁期。全国则有 45%。94% 的大学生不堪重负。 —— via @LJF

  • 在金融市場上,基於事實與數據的客觀分析就足以獲得成功。然而,絕大多數參與者,他們參與的這場遊戲,是在情緒和夢想的維度上展開的。 —— via @LEI

  • 只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认为天经地义、金科玉律的某些东西崩溃以后,世界才可能开始恢复平衡。 —— via @pmbian

  • 杰克 · 韦尔奇有一句妙语: 「你工作一周,星期五领薪水,然后你和公司就扯平了。」美国企业界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欢迎。我还太年轻,忘记了在美国,「对公司的忠诚」不是一句好话。 —— via @Kalzumeus Software

  • 为了提炼出一个清晰的观点,我需要充足的睡眠、贪婪地阅读、修炼者一样地冥想、不跟任何人解释我在干嘛。—— via 纳西姆·塔莱布(Nassim Taleb),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

  • 对于投资的目标资产,市值是否足够大——难以被庄家操纵市场?是否经历了几轮牛熊转换——市场考验?是否参与者来自全世界——而不是一个小赌场的筹码游戏?是否稀缺——数量上不会被稀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性是否足够好——随时随地能变现?资产标的是否是世界发展趋势——代表未来的东西才有价值?庄家盘、资金盘、传销盘、杀猪盘等零和游戏也能赚钱,但前提是你要保证赚钱的人是你。 —— via @土木坛子

  • 据说,贝索斯在开会时,会特地将一把椅子空出来。他告诉自己的伙伴,这把椅子的主人是这个会议室里最重要的人物——消费者。贝索斯时时刻刻在提醒他的伙伴,当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时候,要想着坐在这个椅子上的消费者会不会支持我们的决定? —— via @孟岩

  • 在国内市场,三星手机的作死是从电池问题开始的。但我也是今天才知道,它在日本市场下滑却是从 10 年前就开始了。三星手机将其系统里面的 emoji,诸如 🎌(交叉的日本国旗)换成了太极旗,🎎(日本玩偶)换成了韩国娃娃。包括东京铁塔🗼和日本地图 🗾 也未能幸免。(续) —— via @jason2be

  • 创业 5 年,见了不少创业者和预备创业者。渐渐地我总结出一套分类方法,用来区分他们的理性程度,共分为 4 层:韵律层,经典层,算法层,人格分裂层。 —— via @王信文

  • 一维是胜率; 二维是期望值; 三维是根据胜率和赔率所决定的下注比例; 四维是根据过往的下注结果和更新后的信息,重新调整「胜率、赔率和下注」。 原点是人性。 —— via @老喻

  • 我的好朋友薛兆丰教授之前在北大教经济学。我有一次问他:「你在面试研究生的时候,怎么判断是否录取他?」他讲了一个方法:问一个比较难、且答案反常识的问题。 —— via @王信文

  • 伪勤奋的 4 个表现:花大量时间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还到处炫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以「准备」的名义拖延,看上去很忙但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从来不验证工作成果,不知道做得好坏,只顾闷头拉车,不会抬头看天; 读了很多书,但从不总结规律,即使总结,也没有应用于实践。 —— via @mukti

  • 这么多年来,你既无出世的能耐,也无入世的精明。你周转于人情世故间,笨拙又生疏。你应付着一地的鸡毛蒜皮,偶尔的不怀好意。你的挣扎抗争,总是杯水车薪。你开始认识到情谊的浅薄,功利的可爱。你依然天真,但是也虚伪。你依然不甘,但是也妥协。迎面而来重重的一巴掌,你咧嘴笑笑,不言一语。 —— via @宋野望

  • 何为生活的最佳状态?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via @木心

  • 好房子的房贷很特殊,是包装成负债的资产,理解这点就能战胜负债本能,不再恐惧。—— via @连岳

  • 我读过所有关于幸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中了彩票,或者瘫痪了,你的幸福水平在一年内就会回到你的基准线。但是如果我可以每年增加 1% 或 2% 的幸福水平,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因此,我所做的就是尝试引入更多的微妙时刻,让我微笑、大笑或者感觉流入我的生活。我强迫自己每天说出三件小事,这三件事是我对那天发生的事心存感激的。 —— via @Fonter

🗿 增长链接推荐 + 短注:

  • 按宿华在上市演讲中所说,2020 年快手上共有 130 亿条视频,有 9.6 万亿分钟的消费时长。简单计算可知,每个视频共被观看了 738 分钟。按照平均每个视频 30 秒计算,也就是平均每个视频被观看了 1477 次。 我们假设 5% 的爆款内容集中了 95% 的注意力(这个数字只会低估,肯定不会高估),那么简单计算可知,5% 的爆款内容平均被浏览了 7 万次左右, 95% 的非爆款内容平均被浏览了 78 次。 —— via 《宿华一笑,快手十年》

    // XDash 批注:考虑到财报里披露的数字必然有美化成分,实际浏览量还应该更小,至少缩水 30% 吧。

  • 新消费品牌的成长路径大致如此:首先是创建一个新的品类认知,锁定消费者的心智赛道,获取细分品类内新增的巨大红利;其次是锁定市场空间,选定价格区间、渠道类型、目标市场等;再次,在有前期客观的增长数据的基础上,引资本入场进行大规模复制;最后,完成品牌的最后一步,通过长期触达用户的产品和宣传,在用户心智上种下品牌的名字,至此达到品牌固化的效果。 —— via 《钟薛高林盛:贪婪与恐惧,是影响我们前进的最强障碍》

    // XDash 批注:刀姐这段概括了近年快速崛起的消费品打法。这些品牌无论从时间点、团队基因、融资能力,都不可复制,对普通团队还是扎扎实实做调研,安安稳稳做正向现金流比较靠谱。

  • —— 晋江到今天快 20 年,决定它走向的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 —— 账户透明,这是我们整个商业化中的一个关键骨架。我们作者在后台可以看到购买他的文章的每一笔订单,除了我们,没有任何一个网站提供这个列表。其他地方的作者们可能可以看到「我今天挣了5块钱」「我这个月挣了三千块钱」,但我们提供的是,「哪个 ID 在几点几分买了你的第几章,给了你多少钱」。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不会吞作者的钱,这都是在 2008 年我们决定商业化的那一刻制定的规则。 —— via 《晋江文学城又慢又怂,为什么爆款越来越多?》

    // @XDash 批注:对平台而言,网络文学是个不缺读者,更侧重拉拢供给端的生意,所以伺候好作者很重要。就跟 B站 一样,有个「粉丝到 10、50、100 万就发小奖牌」的激励政策,成本不高,但很能收买人心。

  • 青少年群体的动机是什么? 在 QQ 里,大部分人就是为了荣耀感:我有多少好友,我们互暖说说,然后我成熟了,开始删几千个无效的 QQ 好友。 —— via 《聊聊青少年(12-18)社交这个赛道》

    // @XDash 批注:我自诩宅男,距离玩 QQ 的脑残岁月也过去了十几年,所以对现在小朋友社交缺乏同理心,读了这篇做青少年社交的创业者复盘,才感叹:难怪当年没早恋,还是太不会秀了。

  • 零碎的脚本很快变成了一个分布式的爬虫网络,在 3 个月的时间里,老杰把 2010-2015 年之间,全世界所有语言的,和比特币哪怕只有一丁点关系的公开内容全都爬取了,包括了论坛社区,讨论组,代码仓库,可直接通过 url 下载的文件,并从中提取出了大约 600 个比特币私钥,其中有 20 个地址里还有币,一共有多少币老杰没跟我说,但他说他当时就决定辞职了。 —— via 《老杰的数字货币海贼团》

    // @XDash 批注:一个技术海盗的创富故事,绝不提倡但很有代表性。基本就是当年草根站长、炒域名党的野蛮生长思路延续。

💰 恰饭推荐(摊销维护成本):

  • 产品沉思录 by @少楠:不仅仅是一个付费邮件组,还是一个精挑细选的资料库:每周一的邮件更新(至少四篇主题内容推荐,查看往期)+产品沉思录精选全部内容访问权(近百篇内容,数十个大专题)+会员内部资料库访问权(如张一鸣、张小龙、figma、Slack 等资料库)+历史所有邮件的访问权+VOYAGER Club 会员俱乐部不定期福利。【点击订阅】

🤷 最后寄语:

  • 清明放假,上周断更一期。没有什么愧疚感,反正这个 Newsletter 本身没有收费的契约关系,初衷也是自我整理,顺带分享给有缘人。何况绝大多数人应该跟我一样,假日里不强迫自己学习。
  • 今后倘若偶然断更,我会发通知在微信朋友圈:zengzhangheike(社恐,无正事不闲聊,加我最好自我介绍以提高通过率)。
  • 也关注我恢复更新的公众号「增长黑客范冰」(或搜索 ID:growthhackerbook)。会发公众号特供文章(和广告)。广告费用于购置死宅设备,兴许以后会发点昂贵好物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