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76 lines (295 loc) · 16.6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76 lines (295 loc) · 16.6 KB

AdaBoost

AdaBoost概述

由于Boosting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即他们都要求事先知道弱分类算法分类正确率的下限,这在实际问题中很难做到,后来Freund和Schapire提出了AdaBoost 算法,该算法的效率与Freund方法的效率几乎一样,却不需要知道弱分类算法分类正确率的下限,可以非常容易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AdaBoost是Boosting算法家族中代表算法,AdaBoost主要是在整个训练集上维护一个分布权值向量$D_m$,用赋予权重的训练集通过弱分类算法产生分类假设$G_m$,即基分类器,然后计算他的错误率,用得到的错误率去更新分布权值向量$D_m$,对错误分类的样本分配更大的权值,正确分类的样本赋予更小的权值。每次更新后用相同的弱分类算法产生新的分类假设,这些分类假设的序列构成多分类器。对这些多分类器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联合,最后得到决策结果。

这种方法不要求产生的单个分类器有高的识别率,即不要求寻找识别率很高的基分类算法,只要产生的基分类器的识别率大于0.5,就可作为该多分类器序列中的一员

AdaBoost算法

算法流程如下图所示,AdaBoost重复调用弱学习算法(多轮调用产生多个分类器),首轮调用弱学习算法时,按均匀分布从样本集中选取子集作为该次训练集,以后每轮对前一轮训练失败的样本,赋予较大的分布权值($D_m$为第$m$轮各个样本在样本集中参与训练的权值),使其在这一轮训练出现的权值增加,即在后面的训练学习中集中对比较难训练的样本进行学习,从而得到$M$个弱的基分类器,$G_1, G_2, ... , G_m$,其中$G_m$有相应的权值$w_m$,并且其权值大小根据该分类器的效果而定。最后的分类器由生成的多个分类器加权联合产生。

AdaBoost-algorithm-flowchart

现在叙述AdaBoost算法,

输入:训练数据集 $$ T={ (x_1,y_1), (x_2,y_2), ... , (x_N,y_N) } $$ 其中,每个样本点由实例与标记组成。实例$x_i\in \mathcal{X}\subseteq R^n$,$y_i\in \mathcal{Y}={+1,-1}$;弱学习算法;

输出:最终分类器$G(x)$

(1)初始化训练数据的权值分布 $$ D_1=(w_{11}, ... , w_{1i}, , ... ,w_{1N}),\quad w_{1i}=\frac{1}{N},\quad i=1,2,...,N $$ (2)对$m=1,2,...,M$

(a)使用具有权值分布$D_m$的训练数据学习,得到基本分类器 $$ G_m(x):\ \mathcal{X}\rightarrow { -1, +1 } $$ (b)计算$G_m(x)$在训练数据集上的分类误差率 $$ e_m=P(G_m(x_i)\neq y_i)=\sum_{i=1}^Nw_{mi}I(G_m(x_i)\neq y_i) $$ (c)计算$G_m(x)$的系数 $$ \alpha_m=\frac{1}{2}\text{log}\frac{1-e_m}{e_m} $$ 这里的对数是自然对数,即底数是$e$。

(d)更新训练数据集的权值分布 $$ \begin{aligned} D_{m+1}&=(w_{m+1,1},...,w_{m+1,i},...,w_{m+1,N})\ w_{m+1,i}&=\frac{w_{mi}}{Z_m}\text{exp}(-\alpha_my_iG_m(x_i)),\quad i=1,2,...,N\ \end{aligned} $$ 这里,$Z_m$是规范化因子 $$ Z_m=\sum_{i=1}^Nw_{mi}\text{exp}(-\alpha_my_iG_m(x_i)) $$ 它使$D_{m+1}$成为一个概率分布。

(3)构建基本分类器的线性组合 $$ f(x)=\sum_{m=1}^M\alpha_mG_m(x) $$ 得到最终分类器 $$ G(x)=\text{sign}(f(x))=\text{sign}\left( \sum_{m=1}^M\alpha_mG_m(x) \right) $$


对AdaBoost算法做如下说明

**步骤(1)**假设训练数据集具有均匀的权值分布,即每个训练样本在基本分类器的学习中作用相同,这一假设保证第一步能够在原始数据上学习基本分类器$G_1(x)$。

**步骤(2)**AdaBoost反复学习基本分类器,在每一轮$m=1,2,...,M$顺次地执行下列操作:

(a)使用当前分布$D_m$加权的训练数据集,学习基本分类器$G_m(x)$。

(b)计算基本分类器$G_m(x)$在加权训练数据集上的分类误差率: $$ e_m=P(G_m(x_i)\neq y_i)=\sum_{G_m(x_i)\neq y_i}w_{mi} $$ 这里,$w_{mi}$表示第$m$轮中第$i$个实例的权值,注意$\sum_{i=1}^Nw_{mi}=1$。这表明,$G_m(x)$在加权的训练数据集上的分类误差率是被$G_m(x)$误分类样本的权值之和,由此可以看出数据权值分布$D_m$与基本分类器$G_m(x)$的分类误差率的关系。

(c)计算基本分类器$G_m(x)$的系数$\alpha_m$。$\alpha_m$表示$G_m(x)$在最终分类器中的重要性。由前面的$\alpha_m$的计算公式(位于算法第c步)可知,当$e_m\leqslant 1/2$时,$\alpha_m\geqslant 0$,并且$\alpha_m$随着$e_m$的减小而增大,所以分类误差率越小的基本分类器在最终分类器中的作用越大

(d)更新训练数据的权值分布为下一轮作准备,前面算法第d步的$w_{m+1,i}$可以写成 $$ \begin{aligned} w_{m+1,i}= \left{\begin{matrix} &\frac{w_{mi}}{Z_m}\text{exp}(-\alpha_m), &\quad G_m(x_i)=y_i\ &\frac{w_{mi}}{Z_m}\text{exp}(\alpha_m), &\quad G_m(x_i)\neq y_i\ \end{matrix}\right. \end{aligned} $$ 由此可知,被基本分类器$G_m(x)$误分类的样本的权值得以扩大,而被正确分类的样本的权值却得以缩小。两相比较,误分类的样本的权值被放大了 $$ e^{2\alpha_m}=\frac{1-e_m}{e_m} $$ 倍。因此,误分类样本在下一轮学习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不改变所给的训练数据,而不断改变训练数据权值的分布,使得训练数据在基本分类器的学习中起不同的作用,这是AdaBoost的一个特点

**步骤(3)**线性组合$f(x)$实现$M$个基本分类器的加权表决。系数$\alpha_m$表示了基本分类器$G_m(x)$的重要性,这里,所有$\alpha_m$之和并不为1。$f(x)$的符号决定实例$x$的类,$f(x)$的绝对值表示分类的确信度。利用基本分类器的线性组合构建最终分类器是AdaBoost的另一个特点

下图是对AdaBoost分类过程中样本权值的变化及最终的$f(x)$的形象表示

Boosting-algorithm

AdaBoost算法的训练误差分析

AdaBoost最基本的性质是它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减少训练误差,即在训练数据及上分类误差率。关于这个问题有下面的定理:

AdaBoost的训练误差界

AdaBoost算法最终分类器的训练误差界为 $$ \frac{1}{N}\sum_{i=1}^NI(G(x_i)\neq y_i)\leqslant\frac{1}{N}\sum_i\text{exp}(-y_if(x_i))=\prod_mZ_m $$ 这里,$G(x)$,$f(x)$和$Z_m$分别由上面已经给出。

证明:当$G(x)\neq y_i$时,$y_if(x_i)<0$,因而$\text{exp}(-y_if(x_i))\geqslant 1$。由此直接推导出前半部分。

后半部分的推导要用到$Z_m$的定义式及其上式的变形: $$ w_{mi}\text{exp}(-\alpha_my_iG_m(x_i))=Z_mw_{m+1,i} $$ 现推导如下: $$ \begin{aligned} &\frac{1}{N}\sum_i\text{exp}(-y_if(x_i))\ =&\frac{1}{N}\sum_i\text{exp}\left(-\sum_{m=1}^M\alpha_my_iG_m(x_i)\right)\ =&\sum_iw_{1i}\prod_{m=1}^M\text{exp}\left(-\alpha_my_iG_m(x_i)\right)\ =&Z_1\sum_iw_{2i}\prod_{m=2}^M\text{exp}\left(-\alpha_my_iG_m(x_i)\right)\ =&Z_1Z_2\sum_iw_{3i}\prod_{m=3}^M\text{exp}\left(-\alpha_my_iG_m(x_i)\right)\ =&...\ =&Z_1Z_2...Z_{M-1}\sum_iw_{Mi}\text{exp}\left(-\alpha_My_iG_M(x_i)\right)\ =&\prod_{m=1}^MZ_m\ \end{aligned} $$ 这一定理说明,可以在每一轮选取适当的$G_m$使得$Z_m$最小,从而使训练误差下降最快。


这里就有疑惑了,分类器$G_m$的选取原则不是应该是分类误差率最小吗?这里成了让$Z_m$最小了?

即分类器$G_m$的选取原则到底是:

  • 分类误差率最小?
  • $Z_m$最小?

哪一个才对啊?其实,这两个本质是一样滴,不冲突。为啥?来看下面的解释:

由下面的定理中对$Z_m$的计算可知, $$ Z_m=\sqrt{1-4\gamma_m^2} $$ 要使$Z_m$最小,其实就是使$\gamma_m$最大。而$\gamma_m$又是什么呢? $$ \gamma_m=\frac{1}{2}-e_m $$ 所以,要使$\gamma_m$最大,就要使$e_m$最小。而$e_m$是什么呢?大哥,$e_m$就是分类器$G_m$的分类误差率呀。所以,让$Z_m$最小,就是要让$e_m$(分类误差率)最小,这两个是等价的,不冲突的,一致的。


对二分类问题,有如下结果:

定理:二分类问题AdaBoost的训练误差界 $$ \prod_{m=1}^MZ_m=\prod_{m=1}^M[2\sqrt{e_m(1-e_m)}]=\prod_{m=1}^M\sqrt{(1-4\gamma_m^2)}\leqslant\text{exp}\left( -2\sum_{m=1}^M\gamma_m^2 \right) $$ 这里,$\gamma_m=\frac{1}{2}-e_m$。

证明:由$Z_m$的定义及$e_m$的定义得 $$ \begin{aligned} Z_m&=\sum_{i=1}^Nw_{mi}\text{exp}\left(-\alpha_my_iG_m(x_i)\right)\ &=\sum_{y_i=G_m(x_i)}w_{mi}e^{-\alpha_m}+\sum_{y_i\neq G_m(x_i)}w_{mi}e^{\alpha_m}\ &=(1-e_m)e^{-\alpha_m}+e_me^{\alpha_m}\ &=2\sqrt{e_m(1-e_m)}\ &=\sqrt{1-4\gamma^2_m}\ \end{aligned} $$ 至于不等式 $$ \prod_{m=1}^M\sqrt{(1-4\gamma_m^2)}\leqslant\text{exp}\left( -2\sum_{m=1}^M\gamma_m^2 \right) $$ 则可先由$\text{exp}(x)$和$\sqrt{1-x}$在点$x=0$的泰勒展开式推出不等式 $$ \sqrt{(1-4\gamma_m^2)}\leqslant\text{exp}(-2\gamma_m^2) $$ 进而得到该不等式。

推论:如果存在$\gamma>0$,对所有$m$有$\gamma_m\geqslant \gamma$,则 $$ \frac{1}{N}\sum_{i=1}^NI(G(x_i)\neq y_i)\leqslant\text{exp}(-2M\gamma^2) $$ 这表明在此条件下AdaBoost的训练误差是以指数速率下降的。这一性质当然是很有吸引力的。

注意,AdaBoost算法不需要知道下界$\gamma$。这正是Freund与Schapire设计AdaBoost时所考虑到的。与一些早期的提升方法不同,Adaboost具有适应性,即它能适应若分类器各自的训练误差率。这也是它名称(自适应提升)的由来,Ada是Adaptive的简写。

AdaBoost算法的解释

AdaBoost算法还有另一个解释,即可以认为AdaBosst算法是模型为加法模型、损失函数为指数函数、学习算法为前向分布算法时的二分类学习方法。

前向分布算法

考虑加法模型 $$ f(x)=\sum_{m=1}^M\beta_mb(x;\gamma_m) $$ 其中,$b(x;\gamma_m)$为基函数,$\gamma_m$为基函数的参数,$\beta_m$为基函数的系数。

显然,上面构建的基本分类器的线性组合 $$ f(x)=\sum_{m=1}^M\alpha_mG_m(x) $$ 是一个加法模型。

在给定训练数据及损失函数$L(y,f(x))$的条件下,学习加法模型$f(x)$成为经验风险极小化即损失函数极小化问题: $$ \mathop{\text{min}}{\beta_m,\gamma_m}\sum{i=1}^NL\left( y_i, \sum_{m=1}^M\beta_mb(x_i;\gamma_m) \right) $$ 通常这是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前向分布算法求解这一优化问题的想法是:因为学习的是加法模型,如果能够从前到后,每一步只学习一个基函数及其系数,逐步逼近优化目标函数式,那么就可以简化优化的复杂度。具体地,每步只需优化如下损失函数: $$ \mathop{\text{min}}{\beta,\gamma}\sum{i=1}^NL(y_i,\beta b(x_i;\gamma)) $$ 给定训练数据集$T={ (x_1,y_1), (x_2,y_2), ... , (x_N,y_N) }$,$x_i\in \mathcal{X}\subseteq R^n$,$y_i\in \mathcal{Y} = {+1,-1}$。损失函数$L(y,f(x))$和基函数的结合${b(x;\gamma)}$,学习加法模型$f(x)$的前项分布算法如下:

前向分步算法

输入:训练数据集$T={ (x_1,y_1), (x_2,y_2), ... , (x_N,y_N) }$;损失函数$L(y,f(x))$;基函数集${b(x;γ)}$;

输出:加法模型$f(x)$。

(1)初始化$f_0(x)=0$

(2)对$m=1,2,...,M$

(a)极小化损失函数 $$ (\beta_m,\gamma_m)=\text{arg }\mathop{\text{min}}{\beta,\gamma}\sum{i=1}^NL(y_i,f_{m-1}(x_i)+\beta b(x_i; \gamma)) $$ 得到参数$\beta_m$,$\gamma_m$

(b)更新$f_m(x)=f_{m-1}(x)+\beta_mb(x; \gamma_m)$

(3)得到加法模型 $$ f(x)=f_M(x)=\sum_{m=1}^M\beta_mb(x;\gamma_m) $$ 这样,前向分步算法将同时求解$m=1$到$M$所有参数$\beta_m$,$\gamma_m$的优化问题简化为主次求解各个$\beta_m$,$\gamma_m$的优化问题。

前向分步算法与AdaBoost

由前项分布算法可以推导出AdaBoost,用定理叙述这一关系。

定理:AdaBoost算法是前向分布加法算法的特例。这时,模型是由基本分类器组成的加法模型,损失函数是指数函数。

证明:前向分布算法学习的是加法模型,当基函数为基本分类器时,该加法模型等价于AdaBoost的最终分类器 $$ f(x)=\sum_{m=1}^M\alpha_mG_m(x) $$ 由基本分类器$G_m(x)$及其系数$\alpha_m$组成,$m=1,2,...,M$。前向分布算法逐一学习基函数,这一过程与AdaBoos算法逐一学习基本分类器的过程一致。下面证明前向分步算法的损失函数是指数损失函数 $$ L(y,f(x))=\text{exp}[-y\ f(x)] $$ 时,其学习的具体操作等价于AdaBoost算法学习的具体操作。

假设经过$m-1$轮迭代,前向分布算法已经得到 $$ \begin{aligned} f_{m-1}(x)&=f_{m-2}(x)+\alpha_{m-1}G_{m-1}(x)\ &=\alpha_1G_1(x)+...+\alpha_{m-1}G_{m-1}(x) \end{aligned} $$ 在第$m$轮迭代中,得到$\alpha_m$,$G_m(x)$和$f_m(x)$。 $$ f_m(x)=f_{m-1}(x)+\alpha_mG_m(x) $$ 目标是使前向分布算法得到的$\alpha_m$和$G_m(x)$使$f_m(x)$在训练数据集$T$上的指数损失最小,即 $$ (\alpha_m,G_m(x))=\text{arg }\mathop{\text{min}}{\alpha,G}\sum{i=1}^N\text{exp}[-y_i(f_{m-1}(x_i)+\alpha G(x_i))] $$ 上式可以表示为 $$ (\alpha_m,G_m(x))=\text{arg }\mathop{\text{min}}{\alpha,G}\sum{i=1}^N\overline{w}{mi}\text{exp}[-y_i\alpha G(x_i)] $$ 其中,$\overline{w}{mi}=\text{exp}[-y_if_{m-1}(x_i)]$。因为$\overline{w}{mi}$既不依赖$\alpha$也不依赖于$G$,所以与最小化无关。但其依赖于$f{m-1}(x)$,随着每一轮迭代而发生改变。

现证使上上式达到最小的$\alpha^_m$和$G^_m(x)$就是AdaBoost算法所得到的$\alpha_m$和$G_m(x)$。求解上上式可分两步:

首先,求$G^_m(x)$。对任意$\alpha>0$,使上上式最小的$G(x)$由下式得到: $$ G_m^(x)=\text{arg }\mathop{\text{min}}{G}\sum{i=1}^N\overline{w}_{mi}I(y_i\neq G(x_i)) $$ 注:这里为什么能和上上式是等效的?有待研究。

有个启发(数学上不严谨,有待证明)就是,注意$Z_m$的定义 $$ Z_m=\sum_{i=1}^Nw_{mi}\text{exp}(-\alpha_my_iG_m(x_i)) $$ $$ (\alpha_m,G_m(x))=\text{arg }\mathop{\text{min}}{\alpha,G}\sum{i=1}^N\overline{w}{mi}\text{exp}[-y_i\alpha G(x_i)] $$ 是很类似的。也就是说 $$ \begin{aligned} &(\alpha_m,G_m(x))\ =&\text{arg }\mathop{\text{min}}{\alpha,G}\sum_{i=1}^N\overline{w}{mi}\text{exp}[-y_i\alpha G(x_i)]\ \approx &\text{arg }\mathop{\text{min}}{\alpha,G}\ Z_m\ \end{aligned} $$ 而前面已经说过了,$Z_m$就是$G_m$的分类误差率。所以当然能由分类误差率得到啊,因为这两者本来就是等价的嘛。


此分类器$G^*_m(x)$即为AdaBoost算法的基本分类器$G_m(x)$,因为它是使第$m$轮加权训练数据分类误差率最小的基本分类器。

之后,求$\alpha^m$,上上上式中, $$ \begin{aligned} &\sum{i=1}^N\overline{w}{mi}\text{exp}[-y_i\alpha G(x_i)]\ =&\sum{y_i=G_m(x_i)}\overline{w}{mi}\text{exp}(-\alpha)+\sum{y_i\neq G_m(x_i)}\overline{w}{mi}\text{exp}(\alpha)\ =&(e^{\alpha}-e^{-\alpha})\sum{i=1}^N\overline{w}{mi}I(y_i\neq G(x_i))+e^{-\alpha}\sum{i=1}^N\overline{w}_{mi} \end{aligned} $$ 将已求得的$G^m(x)$带入上式,对$\alpha$求导并使倒数为0,即得到使上上式最小的$\alpha$。 $$ \alpha_m^*=\frac{1}{2}\text{log}\frac{1-e_m}{e_m} $$ 其中,$e_m$是分类误差率: $$ e_m=\frac {\sum{i=1}^N\overline{N}{mi}I(y_i\neq G_m(x_i))} {\sum{i=1}^N\overline{N}_{mi}}

\sum_{i=1}^Nw_{mi}I(y_i\neq G_m(x_i)) $$ 这里的$\alpha^*_m$与AdaBoost算法第2(c)步的$\alpha_m$完全一致。

最后来看每一轮样本权值的更新。由$f_m(x)=f_{m-1}(x)+\alpha_mG_m(x)$以及$\overline{w}{mi}=\text{exp}[-y_if{m-1}(x_i)]$,可得 $$ \overline{w}{m+1,i}=\overline{w}{m,i}\text{exp}[-y_i\alpha_mG_m(x)] $$ 这与AdaBoost算法第2(d)步的样本权重的更新,只相差规范化因子,因而等价。

AdaBoost算法的优点

  • AdaBoost是一种有很高精度的分类器
  • AdaBoost可以支持各种方式构建的弱分类器,如最简单的$x<v$这样的分类器,AdaBoost提供的是框架
  • 构造弱分类器简单,不用进行特征筛选
  • 不用担心过拟合

参考资料

  • 《统计学习方法》李航

本文主要参考这本书的对应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