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executable file
·
118 lines (64 loc) · 6.47 KB

Graph-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for-Web-Scale-Recommender-Systems.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executable file
·
118 lines (64 loc) · 6.47 KB

用于大规模推荐系统的图卷积神经网络

gcn-ws-rs-paper-title

论文: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Web-Scale Recommender Systems 作者:Rex Ying, Ruining He, Kaifeng Chen, Pong Eksombatchai 来源:KDD 2018

PDF: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Web-Scale Recommender Systems

前言

这篇文章是Pinterest将GCN成功应用在大规模真实场景的论文,唯一可惜的是没有公开源码。

Pinterest是世界上最大的图片社交分享网站。网站允许用户创建和管理主题图片集合,例如事件、兴趣和爱好。

Pinterest

论文包含了理论创新和实际落地实现中的一些工程优化。这里对算法理论这块做一下简单记录。

这篇文章虽然说是GCN算法,但是全文看下来其实和卷积并没有很大的关系。GCN算法大多数都是端到端的计算,需要在整个graph上训练。这样的话很难将算法扩展应用到实际的大规模工业应用上。

所以文章提出了一个局部卷积的概念,不在全局的graph上优化算法,而是给特定的节点形成一个包含有限领域节点的子图,在子图上构造局部卷积,然后不同节点共享同样的局部卷积参数,也许正是因为要共享参数,所以作者把这个叫做卷积吧。

模型结构

下图是论文提出来的卷积模型结构

gcn-ws-rs-paper-model

整个算法中,局部卷积算法'CONVOLVE'应该是最核心的部分。

gcn-ws-rs-paper-local-conv

这个CONVOLVE是逐点优化的算法,所以输入是当前计算的节点u的embedding,以及它所对应的领域节点的embedding。而具体的卷积操作其实就是一些全联接构造成的映射

分析一下上图的后面三行伪代码。

第一行里面的hν指的是领域节点v的embedding,这里感觉作者没写清楚,我刚开始也没看明白,后来看了图才看明白。

一个CONVOLVE模块(流程图中的那三行伪代码)就是如下图这样的一个模块:

gcn-ws-rs-paper-local-conv-desc

先是对节点的领域节点经过Q映射后,再利用weight-pooling函数γ让输出的维度和输入保持一致,生成所有领域节点统一的embedding向量$h_{N(A)}$。

第二行的伪代码描述的是节点embedding的更新,直接把上一层或者初始的embedding和领域节点embedding一起concate起来,再加上一层全联接就可以生成新的节点embedding。第三行的代码只是对输出的节点embedding做了L2归一化,让训练更稳定。

这一个CONVOLVE里的参数,比如Q,q,W,w这些都是共享的,每个节点都一样。所以把这个叫卷积吧。。

模型训练

现在最核心的算法模块有了,需要先构造输入,输入是按节点迭代,那么每次输入CONVOLVE的就是当前节点,和选择出来的领域。那么领域怎么选?

Importance-based neighborhoods

作者为了统一每个节点的领域个数,已经进一步引入每个领域节点对当前节点的重要性,采用了随机游走的策略来生成节点的领域。并且通过计算随机游走对顶点的访问次数的 𝐿1 归一化值。来定义领域节点的重要性,按对定点的访问次数排序后取top-T个节点作为当前节点的领域。

在分析代码流程图的时候,里面的weight-pooling函数的weight方式并没有提到,其实就是这里这里随机游走产生的这个L1归一化值。

其实到这里这个算法也勉强能用了,不过作者为了让这个算法更像卷积,进一步将CONVOLVE模块进行了stack。

Stacking convolutions

思路比较简单,就是把CONVOLVE输出的embedding,再传入一个CONVOLVE,类似多层全联接一样,连起来。代码写起来可能会比较麻烦了,因为不同节点的领域不一样,那么堆叠到第二层的时候,输入CONVOLVE的节点就是上一层CONVOLVE的minibatch的节点的领域的领域。有点拗口。具体流程图如下:

gcn-ws-rs-paper-model-tranning

1-7行的循环:获得集合M中从源节点出发,path为1到K的节点集合

8-14循环:获得每一层的embed

5-17行:更新embedding

具体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把每一层里节点的领域都计算好。(流程图里smpling neighborhoods of minibatch nodes下的代码)

第二部分就是循环计算每一层的CONVOLVE,把上一层CONVOLVE的输出作为下一层CONVOLVE的输入。

算法的最后是把最后一层CONVOLVE的输出再经过G1和G2做全联接映射后输出最终的节点embedding。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我说过一个CONVOLVE的参数都是共享,这里的共享指的是同一层的CONVOLVE。对应不同层之间的CONVOLVE不共享参数。

能发现,这整个网络结构确实很像一个多层卷积网络,输入是节点和节点领域embedding,输出是新的节点embedding。

这个针对不同任务已经完全能够迁移作为backbone。

Loss function

模型训练的目标是让有标记的(query, item)pair对的embedding更接近。

作者定义的损失函数是hinge loss: $$ \mathcal{J}{\mathcal{G}}(z_qz_i)=\mathbb{E}{n_k\sim P_n(q)}\text{max}\left{0,z_qz_{\text{neg}_k}-z_q\cdot z_i+\Delta\right} $$ 文章后面还写了一些实际实现工程中的加速优化,这里就不说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原文,或者这里看这哥们翻译的文章

参考资料

本文参考了这几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