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应该如何把 pinidea 这样的服务变得更有趣?

ben7th edited this page Feb 4, 2015 · 2 revisions

应该如何把 pinidea 这样的服务变得更有趣?

这篇心得来自于宋亮和吴笛对于 pinidea 产品如何做进一步迭代的讨论。讨论时间是 2015年2月4日。


pinidea 是互联网服务。既然是互联网服务,我们需要想办法在一开始把它变得更有趣一些(注意,不是一开始就试图做得多有用。因为“有用”这件事,对于不同人是不一样的,对A有用的,对B未必有用。茫茫人海,我们能很准确地抓住A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所以不如一开始就想办法弄得有趣些,这样也许A和B至少都会跑过来看一眼。这时我再慢慢把它想办法做得有用些。)

所以真正能和投资人谈之前,或者说,能真正开始构思健全的商业模式之前,需要做好的事情有三件:

一是有趣,不是说我们自己觉得有趣,而是许多团队外的人觉得有趣; 二是经过了完整的开发,所谓完整的开发,是解决了性能问题,BUG问题,以及前端体验问题(这里我把有趣和体验当做两件事看待。它们所处的层次不同。一个是需求构想层次,一个是实现层次); 三是经过了力所能及的推广,就是把这个服务/产品介绍给自己能介绍到的人,并且有人确确实实用过了/在用。

以上三个要素不一定按顺序发生。实际顺序可能是开发开发更有趣更有趣推广推广,也可能是更有趣推广开发开发推广更有趣。


pinidea 的信息交互模型,我觉得和 ask.fm 很像。类似之处在于,都是由一个人先提出某种信息诉求,然后另外一个人或另外若干个人去响应这个信息诉求。

pinidea 里的这种信息诉求是轻量调差,而 ask.fm 里的信息诉求是小问题。当某个信息诉求得到一次响应或多次响应之后,就会影响若干用户的 timeline 内容。

以上是我对这种信息交互模型的本质的理解。微博和这个是不同的,微博是广播式,信息发出的时候,就已经影响到很多人的 timeline,而并不是强调信息诉求的反馈。这中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对用户认知造成的差别,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应当仔细体会。


要把一个服务做得有趣,就要考虑怎样让用这个服务的 90% 的人觉得有趣。在【有趣】这件事方面,我们不要只去照顾信息更集中,贡献更多的人。也不要只去照顾某个环节上的人。优先照顾大多数群众。即使大多数群众贡献的信息量并不如少数精英。


回到 pinidea 应该怎样做,才能变得更有趣这一点上,我提出五点。每提出一点,我都会先说出目的,然后举例说一种手段。针对同一种目的的手段有很多,我的手段也仅仅是举例,可以想更多的手段。

  1. 需要让来这里的用户感知到更多不同的人;
    简而言之的话,用户希望感受到其他人,或者说,希望看到其他人创造的信息。即使用户自己并没有创造太多信息,他也希望去浏览其他人的信息。
    在 ask.fm 上,这种心态就会表现为,大家都愿意去看别人的小八卦。ask.fm 上,假设小明问了愤怒鸟问题,我看到了愤怒鸟的回答并点赞,那么愤怒鸟的这条回答就会进入我的 timeline. 其他看我宋亮 timeline 的人,就不仅看到了宋亮,还看到了愤怒鸟和小明。这也就是所谓的感受到更多的其他人。

    做这件事的手段之一,就是好好思考 timeline。timeline 里显示什么?除了显示这个用户自己的信息之外,还显示哪些其他人的信息?符合哪些条件时显示?这些都可以思考;

  2. 需要有竞争,竞猜,比赛的氛围;
    人都喜欢和他人比,而且比的东西越简单越好(那种复杂的统计结果,比起来也不刺激)。我们需要想一些方法来造成这种氛围。这样人们在比的过程中就会更多的贡献信息。

    手段的话,可以是在选项中设置竞猜,竞答,预测。比如【世界杯的冠军会是哪个队?】这样。或者一些时效性更强的预测性话题。

  3. 需要更丰富的感官感受。
    光是文字的话,会比较枯燥。

    手段的话,在很多环节中更多地增加图片互动,是可取的。

  4. 人少的时候不要过于冷场。
    社区服务推广初期,人会比较少。所以这时候运营者要想一些方法来创造气氛,这些方法无论是人工来做或程序来做,都称之为运营行为。目的就在于让大家觉得【好像也不至于太冷】

    手段的话,以 ask.fm 为例,系统不定期地给一些人推送问题,让这些人挑着回答,就是一种避免冷场的方法。

  5. 促进小圈子的形成和观点的集中,促进内容累积。
    人们需要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尽快找到自己的相同立场或对立立场的战友或敌人;确定了这些角色存在后,他们来访和贡献内容就会更积极一些。这种要素对于人的积极性的促进,很多时候是会超过【工具有用性】的。

    人找到同立场或对立立场的人的过程就是圈子形成的过程。(这里的圈子指某种上下文中的态度倾向,并不特指类似豆瓣那种固定的兴趣组)

    手段的话,用现有的模型设立辩论话题,让人在选择观点立场的同时可以不断提交材料,对于促进圈子形成和内容积累都有好处。新浪的举报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集成了立场和举证的交互模式。值得参考。

以上五点,重点皆在于目的,手段均为举例。进一步构思时,需要更精确更具体地确认手段,以及呈现方式,数据模型。才能更顺利的迭代。